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大学文化体系要素相关性分析.docVIP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大学文化体系要素相关性分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大学文化体系要素相关性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大学文化体系要素相关性分析   摘 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文化体系的5个子系统及其20个基本构成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20个要素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利用因子分析完成了主成分性选取,提取的6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7.87%,经最大方差旋转后相关性得到进一步改善。根据要素的权重值排序,办学思想、大学精神、校园价值观等精神文化要素在大学文化中居于最重要地位,学术道德与学术风气、学术声誉等学术文化、校风等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居于中间地位,景观文化等物质文化居于基础地位。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 大学文化体系 要素 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16-02      一、问题的提出   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由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形成的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由大学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4个层面构成的树状结构。还有观点认为,大学文化系统是一个由大学精神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5个子系统构成的金字塔,精神文化体系处于金字塔结构的塔尖,是大学文化体系的核心;学术文化体系、行为文化体系和制度文化体系处于金字塔结构的中间,是大学文化体系的主体;物质文化体系处于金字塔结构的底端,是大学文化体系的基础。笔者认同大学文化系统是由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5个子系统构成的金字塔结构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德尔菲法对其具体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由大学精神、校园价值观等20个要素构成的大学文化体系,具体要素构成如表1。   但是,在这5个子系统20个要素构成的大学文化体系中,各具体构成要素之间是否独立?其相关性如何?每一个要素在整个大学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怎样?这不仅对进一步明确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为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成效的评价奠定理论基础。为此,笔者用主成分法对大学文化体系的要素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方法与步骤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文化体系的要素构成进行主成分性分析和独立性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1)采用Z-Score法对基础指标进行标准化转化: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分别计算各个要素间的相关系数,找出相关系数小于临界值的独立要素,结合变异系数对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将真相关系数为0.95以上(包括0.95)的要素定义为重复要素,需要合并。具体方法如下:辨识真假相关,对于同类型要素,相关系数为正是真相关,为负是假相关;对变异系数小且真相关系数大于0.95以上的要素进行合并或筛检。   (3)求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完成整个大学文化体系的主成分性选取。对由20个基础指标构成的相关系数矩阵R求特征方程|R-λE|=0的K个特征根,依大小顺序排列成λ1≥λ2≥…≥λk0,这里,λk是第k个主成分的方差,它反映了第k个主成分在描述被评价对象上所起作用的大小。   根据特征向量的计算结果,第j个要素对应方差所占的百分比为:   三、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笔者特别邀请了15位某行业负责文化建设管理的专家、某些高校负责大学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的专家、某些企业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专家,对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了评分,并根据15位专家对各构成要素重要性的综合评分,采用SPSS软件输入专家评分数据后,各构成要素的均值、标准差与相关系数输出结果如下:   根据表5的计算结果,大学文化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67,没有变异系数小且相关系数大于0.95以上的要素。由于相关系数为正是真相关,相关系数为负是假相关,因此,根据表5所示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表1中所选定的大学文化体系的20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大,没有需要进一步合并的要素,各构成要素的独立性较好,都是相关系数小于临界值(0.95)的独立要素。   四、要素的因子分析   根据SPSS软件的计算结果,经最大方差旋转后的主成分构成模型、主因子载荷结构与主成分转换模型分别如表6、表7、表8所示。   据表6和表7,经最大方差旋转后,从大学文化体系的20个基本构成要素中,可提取出6个主要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7.87%,各因子所支配的载荷≥0.50的主要要素间无重叠,且这6个因子正好支配了20个基本构成要素,这也说明所入选的20个基本构成要素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时,从表7所示的经最大方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结构还可看出,20个要素也正好涵盖了大学文化体系中5个子系统的内容。从表8可以看出,经最大方差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