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资产减值准备变革若干问题探讨
对资产减值准备变革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笔者认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新规定虽然能有效控制上市公司任意操作利润的行为,但上市公司操控利润的空间仍然存在。本文将对资产减值准备变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历经三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终于破茧而出。这份39项会计准则的新规定,将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推行,随后逐渐推广到所有公司。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体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财务报告的目标侧重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特性。新准则在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计量、存货管理办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业内人士认为,它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这场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中,资产减值准备变革成为了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新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引起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及会计理论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评论,舆论普遍认为新准则将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资产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新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减值准备转回的大门,企业完全丧失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利操控的空间。申银万国研究报告指出:这条新规定截断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的一大途径,可能极大地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上市公司利润短期内将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机遇。
一 、资产减值准备变革的背景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这些并不是新的概念,原会计准则和制度已相继提出。2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会计制度已发生了数次巨大的变革,在资产损失方面也在不断地改进。1998年之前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对上市公司资产???失准备金的计提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规定较为简单,缺乏强制性的要求;1998年初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资产减值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对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及长期投资提取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金,但其提取方法、提取比例等由公司自行确定;2001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作了进一步扩大,增加了对委托贷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200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减值处理做了详细的规定。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都允许对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国际准则对于商誉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
现行资产减值处理的规定虽经多次改进但仍有不完善之处:
(一)可操作性不强
虽然也要求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但由于没有提出资产组的概念,同时预测单项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也是非常困难的,于是有些没有市价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很难确定,这就使得资产减值会计规定没有操作性,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企业会计人员不知道究竟提多少资产减值损失,部分公司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具有随意性,一方面可以多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费用、减少资产达到减少当期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减少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二)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了亏损公司调节盈余的一种重要手段
从目前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频繁地被一些企业当作调节利润的杠杆,特别是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人为地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根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夏大慰教授等人的研究,2002年和2003年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共有764家,转回存货减值准备的公司为746家,涉及存货减值的公司占绝大多数,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存货减值准备。他们的研究还发现,2002年和2003年有37家公司由未计提存货减值准备时的亏损变成了计提之后的盈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但目前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置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利用现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制度的缺陷,随意调节企业利润,故意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既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又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及其透明度,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强对上市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