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第32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十三 第32讲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维新思想 1.(2017·课标全国,41)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嬗变 2.(2016·课标全国,28)维新思潮的背景 3.(2016·课标全国,29)张之洞与清政府施政思想 4.(2015·课标全国I,40)康有为对儒学的新应用 5.(2015·课标全国,28)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6.(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思想主张 7.(2014·课标全国,29)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2013·课标全国,40)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 “西学东渐” 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史论观点』 评价“中体西用” 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 “德先生和赛先生” 它是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旗帜。“德先生”:即“Democracy”,德莫克拉西(音译)——意为:“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即“Science”,赛因斯(音译)——意为:“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史论观点』 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 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巧学妙用] [构图解史]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漫画寻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漫画寻史] “中体西用” [图示解史] 维新变法思想 [图示解史] 新文化运动 [构图解史] 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天朝上国” 《海国图志》向西方学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族资本主义 孔教 民权进化论 爱国主义 君主立宪 ?天赋人权 ?革命 ?驱除鞑虏 ?创立民国 ?民主共和政体 考点二 尊孔复古 《青年杂志》陈独秀 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思想解放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 考法1 史论阐述类——认识“中体西用” 思想 【考题1】 (2016·课标全国,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明立意 从目的的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抓住关键词“新名词”和“根本目的”。 清误区  本题是历史阐释类选择题,难度适中。对于“中体西用”,考生常常着眼于“体”与“用”,事实上,“中体西用”是在不违背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 『』 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近代化史观看,“自强”和“求富”口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3)从整体史观看,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考法2 史料主旨类——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及影响 【考题2】 (2017·课标全国,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