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成因解释研究评述
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成因解释的研究评述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大萧条的背景,其次对大萧务的两种主要解释:凯恩斯主义解释和货币主义解释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最后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为研究大萧条对我们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凯思斯主义 货币主义 大萧条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大萧条的原因,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凯恩斯主义者主要从有效需求和投资不足的角度论述了大萧条的原因;货币主义者则从货币供给方面阐述了大萧条产生的原因;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则提出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是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金本位、产业结构等角度论述大萧条产生的原因。虽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大萧条产生的原因,但是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鉴于此,笔者选择凯恩斯主义解释和货币主义解释作初步的评述。
二、大萧条概括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最先是在美国发生的,最后蔓延到了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主要表现为:首先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出现了“黑色星期四”等狂抛股票的局面。这一时期,美国股票平均价格下跌约75%。其次是产量和物价下降。从1929~1933年,美国的GNP从9381亿美元降到了6621亿美元,下降近30%。1929~1933年,美国的CPI下降近25%。再次是失业问题严重。1929~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从3%猛升到24.9%,而1931~1940年的10年间,其平均失业率达到了18.8%。第四是私人投资急速下降。1931~1935年的净投资呈现出负增长。最后,与下跌的物价相比,商业票据的短期利率接近零,实际利率远远高于名义利率。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减少,银行普遍出现了信用风险。大萧条前3年,大约有5000家银行倒闭了,由此造成的恐慌进一步加剧了大萧条。
1929年的胡佛政府认为,此次经济危机只是经济衰退,主张无为而治,相信市场能够自我矫正。当时政府采取了错误的政策,经济危机迅速蔓延扩展,最后演变成了大萧条。1932年初,新任总统罗斯福上任后首先整顿了银行信用。重塑了金融秩序;其次对贫困人口实施了经济救济,政府投资公共工程以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再次为了挽救农业危机,颁布了《农业调整法》,以恢复农业生产秩序,增加农业收入;最后,为了拯救工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出台了《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确定了最多工时数和最低工资。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扩展性的财政政策解决有效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虽然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的失业等经济和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新政挽救了经济危机。
三、大萧条成因的主要解释及评述
(一)凯恩斯主义解释
大萧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股票市场的崩溃。自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开始,美国主要股市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股票市场的恐慌随即扩散到银行业。随着人们大量兑换黄金和现金,银行业出现了信用风险,一些银行相继破产。随后,金融危机蔓延到了农业、工业和进出口等经济部门,演变成了全局性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中突出的现象是农产品、工业产品价格不断下跌,一方面是市场过剩,另一方面却是工人大量失业,穷人无力购买生活必需品。大萧条前3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出现了负数,债券贴现率极低,但是在不断下跌的物价水平下,实际利率却不断提高。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罗斯福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增加需求。
同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中对大萧条进行了剖析,重点分析了总需求,认为大萧条的出现是由于有效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量会出现递减的趋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即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随着投资额的增加而递减的;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即人们为了交易需求、投资需求等偏好在手中保持一部分现金财富。具体来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人们对商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使得银行利息率的调节作用降低,致使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中的失业问题,就必须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调节总需求,即国家采用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兴办公共工程和转移支付等)调节和刺激总需求,以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实现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认为自发支出的下降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后来的经济学者对凯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