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思考.docVIP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思考.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思考

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略的思考   【内容提要】中国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中国在确立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的同时,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中国未能公开、充分地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进行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已成为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关键词】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外交方略   【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教育部社科委综合学部委员      在国际体系转型和重建的今天,中国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我国领导人近年倡导的和谐理念,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意义十分重大。在确立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和谐地区的目标,高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的同时,我国也在反复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也许是为了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大国的曲解和误解,围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外交方略的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尚未能公开、充分地展开,而这又加深了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对我战略意图的疑虑,造成了构建战略互信的障碍。因此,深入解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内涵,实际上已是一项不容回避的严肃任务。      一、正本清源:“韬光养晦”的文化蕴含      “韬光养晦”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国际格局发生剧变、中国遭受西方国家制裁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重要外交战略方针。它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中国战略的“核心”。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中国军力报告》中,将“韬光养晦”说成是中国“在国际上进行战略欺骗”的手段;《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收录了邓小平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完整表述;2006年5月25日公布的当年《中国军力报告》仍将“韬光养晦”译成“hide capacities and bide time”,即“隐藏能力,等待时机”。可以说,美国军方的这种解读,不仅对美国国内舆论,而且对整个国际社会都有很大的导向性作用。从苏联解体后至小布什当政时期,在处于美国对立面的伊斯兰、阿拉伯国家,主流舆论一直指望中国能取代苏联,成为对抗美国的另一超级大国。曾任叙利亚驻华大使暨阿拉伯国家使团长的穆罕默德#8226;海尔#8226;瓦迪,在他的《中国外交政策探视》一书中,把“韬光养晦”译成“拖延、规避,以等待合适的反扑时机”。 他对这种“反扑”的诠释是“并不必然具有军事色彩,而是集中在外交手段和经济成就上”。由此可见,包括东西方在内的外部世界都深受美国影响,对“韬光养晦”内涵的认识基本一致,即“等待时机,以求一逞”,最终目的似乎都是要同美国“对决”、“摊牌”。   在我国学术界内,对“韬光养晦”也有颇多争论,如有观点认为,尽管它的本意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但还是常常使人联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故事,使人联想到刘备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那种心态,因此“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好不再使用”; 另有学者认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独霸天下的战略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回避。树欲静而风不止,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战略,实际上是‘苟且偷安’和‘鸵鸟政策’。应适时调整政策,以‘有所作为’为主”; 等等。   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外的误解,还是国内的争议,固然都与特定的政治考虑相关,但是,种种误解与争议的产生,还与对“韬光养晦”这一成语本意理解不够深刻密切相关,尤其是缺乏从中国的人文传统与核心价值出发,准确理解其内涵。其实,“韬光养晦”作为成语,乃源于清代郑观应(1842年至1921年)于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8226;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其义类同“晦迹韬光”,亦即主张隐藏才华,不使外露。用于积极入世一面,是“晦迹韬光德自长”,“如同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一旦出世……始成器”;用于消极出世一面,是为了“避祸”、“避仇”、“隐居”、“绝名利”。因此,韬光养晦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人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价值取向,告诫人们即便再有声名、有才华,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举止上,仍应收敛、低调,不要锋芒毕露,动辄张扬。   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处于转型、重建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包括“韬光养晦”在内的外交思想,显然是要用“韬光养晦”积极入世的一面,强调在“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急剧变幻的国际风云之时,“不当头”,“不扛旗”,低调行事,趋利避害,以期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韬光养晦”之所以引起西方大国疑虑,在于我国至今也还未作公开宣示和阐述,主要是因为解读上存在误区,其中最突出的是不少中外学者都把它与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