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docVIP

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负相关,且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的流失;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名义而非实际的正效应;城乡收入差别预期、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相关。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的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并从政府、市场、农村金融层面对其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劳务经济;资源经济;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74-04?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村劳动力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繁荣,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具有内在的、强烈的流动倾向和基本的流动能力,导致农业骨干、青壮年劳动力过多流走,使农村地区出现严重的家庭“空巢”、农业“空壳”、农村“空心”化,造成农地撂荒和农业粗放经营。农村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使留守老人的赡养缺位,留守孩子的亲情、教育缺失,而且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分析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并制定相关政策,既让过剩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出,又让农业部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确保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剩余劳动力规模(林毅夫,2003;侯风云,200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劳动力转移动因:(W.A.Lewis,1954[1];G.Ranis and J.H.Fei,1961;M.L.Lee,1966;D.J.Bogen,1972; J.R.Harris and M.P.Todaro,蔡?,都阳,2001,2003;朱农,2005;蒲艳萍等,2005);劳动力转移的障碍(Solinger,1999;Roberts,2000;牛叔文、曲玮,2005,程名望等,2006,陈永正,韩银娥,2007); 劳动力转移机制(陈吉元、胡必亮,1994;ILO,1998; 张智勇、梅建明,2002[2];程世勇、张克听,2005[3];刘丽??任保平,2007;程宏伟、张永海,2007[4]); 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对策(周天勇,2001;王珏,2004;罗亚萍、姜红星,2005;徐平华,2006;张雅丽,2007);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李实,1997;Sala#8226;i#8226;Martin Subramanian,2003;高迎斌,贺一耕,2005;李文武,2006;龚晓莺、王朝科,2007); 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宋林飞,2002;韩俊,尹成杰,崔传义,曾家洪,2007)等。国内研究侧重考虑劳动力如何转移出去,忽视劳动力过度转移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特别是没有强调农业劳动力转移必须与农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因而在价值层面不同程度地背离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取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并采集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协整分析、误差向量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技术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工具,检验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同步的政策建议。   ?   2. 研究假设与数据采集说明?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四个:①人均耕地面积(X?1)。人均耕地面积越少,单位面积可容纳的农村劳动力越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负相关。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X?2)。农业劳动生产率用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比值来表示。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面积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就越少。因此,本文假设在耕地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正相关。   ③城乡收入差别预期(X?3)。城乡收入差别预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该预期与城乡收入实际差别、城镇新增岗位的数量和城镇失业率有关。城乡收入实际差别(A)=(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二、三产业收入)/农村第一产业收入,城乡收入实际差别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越多;由于很难收集数据,本文用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B)来表示城镇新增岗位数量。因为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对就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二、三产业中有很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创造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