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㈡ 脾虚证 ⒈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⒉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⒊ 小建中汤证 ⒋ 桂枝人参汤证 * ⒈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伤寒, 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⑴, 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⑵, 身为振振⑶摇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汗后脾虚水停气逆的证治 ⑴ 头眩: ⑵ 动经: ⑶ 振振: 即头晕目眩。 扰动经气。 动摇不定貌。 【原文】 【提要】 【词解】 * 伤寒吐下 《金匮要略》: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 本条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承接于“脉浮紧”之后 ←里有寒饮 【分析】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脉沉紧 水蒙清阳 阳虚饮逆 (可伴呕吐清水、纳呆) ←清阳不足 →心脾阳气受伤,水停中焦 病因: 主证 心下逆满 闷也 ↑ ↑ ↑ * 方药: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健脾补虚,培土制水 温阳化气 治禁: 发汗 误汗变证: →身为振振摇 发汗则动经 阳气更伤,水饮更盛 →经脉失养 真武汤(82) ↑ 治法: 温心阳,培脾土,利水降冲 病机: 心脾阳虚,饮停气逆 * 【临床运用】 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健脾、利水化饮的代表方,主治心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古今临床运用十分广泛, 一般根据原文精神, 辨证运用。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或胸胁支满、短气,或头晕目眩为主证, ⑴辨证要点: ⑵运用范围: 范围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耳鼻喉、眼、皮肤等诸科病症的治疗, 疗效确切。 * 陆某,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治疗2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憋气、心悸、恐怖欲死。每当心痛发作,自觉有气上冲于喉,气滞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证系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治以通阳下气,利水宁心。乃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六钱,桂枝三钱,白术,炙甘草各二钱,龙骨,牡蛎各四钱。 服三剂,心神转安,气逆得平。说明心脾之阳得复,水气亦减。但脉仍结,自觉畏寒腿冷。今肢冷畏寒,肾阳虚使然。后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苓桂味甘汤等调治,脉不结、胸痛亦止,心电图检查大有好转,出院调理。 (刘渡舟,等.伤寒挈要[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4.) 病案1: * ⒉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汗后脾虚气滞腹胀的证治。 发汗后 →腹胀满 ①发汗太过,损伤脾阳 ②素体脾虚,汗后脾阳更伤 ←脾虚湿阻,气机壅滞 午后为甚,伴纳呆欲呕 舌胖有齿印,苔白腻 ←虚实夹杂,虚少实多 ←以方测证 【原文】 【提要】 【分析】 ↓ * 朴姜夏 草参汤 治法: 健脾温运,行气宽中 方药: (消 补 ) 厚朴半斤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燥湿下气 宽中除满 ← 散寒和胃 ←辛温开结化湿 ← 补脾助运 ↑ 消补兼施 ← 病机: 脾虚湿阻气滞 * 【临床运用】 主要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胰腺炎、溃疡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胃下垂、胃扩张、腹膜炎等消化功能紊乱所致腹胀,甚则腹痛,呕吐,或伴有嗳气及吞酸者,以及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引起吐泻后、胸腹部手术后等见腹胀、嗳气者。 ⑴辨证要点: 腹部胀满,纳谷量少,肢倦神疲,或大便溏薄,恶心呕吐,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 腹胀满是临床常见症候,临证当详辨寒热虚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治脾虚湿阻气滞之证。 ⑵运用范围: * ⒊ 小建中汤证 治法: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里虚伤寒悸烦的证治。 伤寒二三日 ← 表证初期 心中悸而烦 气血素亏 复被邪扰 ↓ ← 主证: 神无所主 心气不宁 ← (病机) 温中健脾,平补阴阳 【原文】 【提要】 【分析】 * 方药: ←酸甘益阴 ←辛温和阳 ←补脾和中 ←温中补虚 中气立则邪自解 “安内以攘外” 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变解表方为建中之剂 麦芽糖. 小建中汤 一升 ≌ 200ml 可用蜂蜜代,但不用蔗糖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枣,草二两 饴糖一升 * 【临床运用】 凡中焦虚弱、气血不足之证每多用之。如虚劳发热、虚劳腹痛、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再障、慢性肝炎等属中焦虚寒者,投之皆有较好疗效。 * 太阳病, 外证未除, 而数下⑴之, 遂协热而利⑵,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 ) ⒋ 桂枝人参汤证 中焦虚寒协表证发热的证治。 ⑴数下: ⑵协热而利: 即屡用攻下。 协者, 合也,同也。热者, 在表之发热。协热而利, 即协合表证之发热而下利。 【原文】 【提要】 【词解】 * 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