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伦理考察【书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8 更新时间:2009-11-18
伦理化是中华法系的首要特点,“就其总体精神而言,我国古代法受着儒家伦理道德的支配,从而成为伦理的附属物” 。因此,在总体上可以将中华法系称为一种伦理法。作为中华法系的主体,我国古代刑法也表现出了极强的伦理倾向,“以礼入刑”、“出礼入刑”是对我国古代刑法伦理化的高度概括。无论是中华法系,还是作为其主体的我国古代刑法,其伦理化的特点是都是逐渐形成的。从整体上看,“中华法系的伦理化过程发端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初成于北齐,定型于隋唐” 。我国古代刑法的伦理化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古代的刑法思想、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均表现出了伦理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刑法即已露出了伦理化的端倪;至汉代,由于统治者十分注重吸取秦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实行宽刑简政的方针,刑法的伦理化特征已初步显现,尤其是在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之后,刑事司法的伦理化特点急剧凸显;到了唐宋,我国刑法的伦理化臻于成熟,唐律“一准乎礼”,宋承唐制,刑事立法的全面伦理化基本实现。
一、先秦的影子
在秦并吞六国、实现大一统之前,我国建立了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国。至周末,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渐遭到削弱,封建制的建立成为一种历史潮流。在奴隶制社会以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古代刑法出现了伦理化的端倪。不过,在先秦时期,刑法伦理化的萌芽主要出现在刑法思想领域,人们在探讨“刑”与“礼”、“刑”与“德”之间关系的过程中,逐渐使前述二者之间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亲和性。
在广义上,先秦时期包含了从商朝到大秦王朝建立之前的整个奴隶制时期。
(一)商汤酷刑
商朝是汤在打败夏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汤本是桀的诸侯之一,但因桀“为虐政荒淫”,汤于是“替天行罚”,兴师率诸侯伐桀。在讨伐夏桀之前,汤发布了动员令,是为《汤誓》:“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戮女,无有攸赦。” 由此可知,夏桀不恤民众,无德有罪,所以汤要“致天之罚”,讨伐夏桀是在行德。在征伐的过程中,如果部属不听命令,就是不帮助汤实施德行,是悖德行为,因此要受到处罚。处罚的具体方式为“帑戮”。“帑”通“孥”,意即没为奴隶。“孥,子也。非但止汝身,辱及汝子,言耻累也。” 戮即杀人。汤对于不遵守军令的人,不但要将其杀死,还要将其家人没为奴隶。这似乎是后世族刑的雏形。
由上可见,《汤誓》确立了两种基本的刑罚——“帑”与“戮”。这两种刑罚的适用是与汤讨伐夏桀的军事行为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夏桀无德,汤对其进行讨伐是在替天行德。既然是“行德”,那么汤的行为就具有了“德”的正当性。不听从汤的命令,就是不行德。悖德行为当然应当受到一定形式的惩罚,于是汤发明了“帑”与“戮”这两种具体刑罚来对付不听从军令者。这样,汤将刑罚的适用与“德”联系起来了。不符合“德”的行为就会受到刑罚的处罚,看来适用刑罚的基础和根源在于行为的悖德性。行为悖德便要用刑罚进行处罚,这表明,作为伦理规范之一的“德”与刑罚具有天然的亲和性。
(二)周礼恤刑
由于考古出土的法制文献不足,人们对于周朝刑法的了解,主要来自于间接的历史文献,成书年代以及作者不明的《周礼》便是其中的主要参考依据。
(三)刑鼎之争
我国法制史学界的通说认为,我国古代在春秋之前处于秘密法时代,那时候法律是不公布的,法律为一般民众所不知晓,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以此增强法律的神秘感和权威性,此即所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到了春秋时期,法律的神秘状态被打破,一些诸侯国相继公布了本国制定的法律。然而,公布法律的行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左传》记载了两个反对公布法律的典型事件。
《左传?昭公六年》载:“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矣已。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悔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动力电池及高端 3C 电子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上.pdf
- 贝多芬作品57 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 钢琴谱 Sonatas for PianoSonata No23 in F Minor Appassionata Op57 乐谱.pdf
- 丹尼逊液压1SH0001 Piston.pdf
- ROBCAD零基础操作手册11.pdf
- 北京中弘文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财务审计报告8911.pdf
- 发挥侨务优势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努力奋斗关于增进萧山籍出国留学人员家乡归属感问题的思考.pdf
- 儿童乐园运营管理手册2016版.pdf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期末复习(有答案).pdf
- 第三章 未来十年全球和中美经济展望与挑战.pdf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版张保会尹项根.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