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富民”崛起与国家因灾蠲免赋役对象转变
唐宋“富民”崛起与国家因灾蠲免赋役对象的转变
摘 要:在唐代前期,由于社会贫富分化不明显,户等之高低亦不能反映民众财产的实际情况,国家因灾蠲免赋役以普遍减放为主。而自唐中叶以后直至宋代,随着社会贫富分化的日渐加剧与富民阶层的崛起,国家在灾荒之时减免赋役的对象逐渐转变为以贫民下户为主。
关键词:唐宋;减免赋役;富民;贫民下户
中图分类号:KZ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137-02
“救荒之务,检放为先” [1] ,减免赋税在唐宋时期国家荒政中无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2]。但由于自唐代中叶以来,一个被称之为富民的社会阶层逐渐崛起[3],使得唐宋国家在确定因灾优先减免的对象方面,经历了从普遍减放为主到选择贫民下户减放为主的转变过程。
一
自唐初始,减免赋役就被确定为国家社会灾荒救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武德中(618――626)颁行的《赋役令》规定:“诸田有水旱虫霜为灾处,据见营田,州县检实,具帐申省。十分损四分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租、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若桑麻损尽者各免调。若已役、已输者,听折来年,经二年后不在折限。”[4]根据此原则,国家在社会灾荒时减免赋役,主要依据受灾百姓田业受损程度,而其贫富户等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只要是受灾达到一定程度者,都可以得到国家蠲免租赋徭役形式的救济。此令后在开元七年(719)、二十五年(737)被重申,因而从唐初至其中叶,普遍减税的做法始终是唐政府社会灾荒救济的基本准则。如武周天册、神功(695―697)之后,由于水旱灾害等原因,造成“逋亡滋甚” [5] 328,朝廷于是在长安三年(703)发布诏敕云:“逃人括还,无问户第高下,给复二年。又今年逃户……课役俱免”[6] 198。是非常明显的不分户等蠲税之制。开元五年(717)二月,“河南百姓给复一年,河南、河北遭涝及蝗虫处,无出今年地租” [7] 卷8,177。大历七年(772)十月,“以淮南旱,免租、庸三之二” [8] 卷6,176。这时的国家救灾同样不事先区分受灾户之贫富,对其税役往往一概实行减免。
唐前中期之所以奉行普减税役救灾的原则,应与这一时期的??制与户等制度有关。以田制而言,自唐初开始推行均田制,按等级身份授田,占田多者为各级官吏,而普通百姓所占之田在百亩以下,实际一般占有40―60亩[9] 258-261,自耕农占主体,贫富差距尚不明显,并不存在区分受灾户贫富并相应予以减免税役的先决条件。再就户等制度来看,由于土地等主要资产并未统计在内 [10]500,户等区分并不明显。再加上“天下户未尝升降”、“比来未全定户,今已经数载”的情况存在[8]卷51,1345[11]到唐中叶时,户等“大约高等少,下等多”,且“一例为八等以下户计之”[12]。由此可见唐代前中期之户等并未从真正的财产意义上加以区分,这一点在敦煌文献所记载的户等上也有体现[6]72-90。在这样的户等制度下,即便是按户等赈灾减税也并不一定按贫富蠲免。如开元二十二年(734)十一月诏免“京畿及关辅有损田”之百姓,据字面之意,似乎被减税的“损田”“下户”、“八等以下”户是贫民下户,[5] 卷35,387但结合此时之户等制度来看,此处“下户”、“八等以下”户、“受田一顷以下者”,并不是特指贫穷户,而是泛指一般民户。
二
随着唐中叶以后社会贫富分化的日益发展,唐前中期不问贫富一例减税的原则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此后国家以20%左右的税额用于水旱灾荒救济时 [13] ,虽然仍有普遍蠲税的制度存在,但也逐渐形成了以贫民下户为重点减免税役对象的制度。如大中九年(855)七月,“以旱遣使巡抚淮南,减上供馈运,蠲逋租,发粟赈民”,又“罢淮南宣歙浙西冬至、元日常贡,以代下户租税”[8] 卷8,250。明确以贫民下户为减免租税赈灾的主要对象。五代广顺元年(951),“幽州饥,流人散入沧州界”。后周政府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给无主土田,令取便种莳,放免差税”[14]。其中因饥荒而流移者应主要为贫民下户,后周政府“放免差税”,自然有利于他们恢复生产,维持正常生活。
宋朝乡村行五等户制,第四、第五等下户亦是宋廷救灾时重点考虑减免倚阁赋役的对象。如景?元年(1034)二月前后,诏“益州灾伤州军人户阙食之处,中等以下人户夏税物予倚阁” [15]食货70之163。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南郊制:“应第四等以下人户宣和三年以前因灾伤倚阁残零二税并诸般租课,并特予除放” [15]食货70之163 。宋孝宗(1162―1189)继位之初,陆游(1125―1209)在一道谈及“赋敛”事宜的奏折中说:“凶年饥岁,虽贫富俱病,然富者利源至多,贫者惟守田亩,孰为当恤?”[16] [17]其言下之意是就抗灾能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