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意象英译“三美”论
唐诗意象英译的“三美”论
摘要: 唐诗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文学财产,而且是全世界珍贵的文学瑰宝。而唐诗精妙的核心就在于其意象的表达。所以意象的翻译直接影响了唐诗的理解和欣赏。本文提出许渊冲的“三化”论能达到唐诗意象传达的“三美”,并提出应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现象,从而促进唐诗意象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 唐诗 意象传达 三美 三化 文化差异
1.前言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对意象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意象”来源于20世纪初形成的西方意象主义。“意象”既是被感知的客体,也是诗人对它的体念;二者再由准确的不加修饰的词语表达出来。休姆认为诗歌“只不过是词语镶嵌的图案”。而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在中国古代也很早就有了意象理论的雏形。《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作者把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寄托在一个具体的意象上并融入作者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因此,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意象,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我国唐代诗歌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许渊冲的“三美”论
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1978)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而且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再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美论的提法是根据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说的:“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方梦之主编,2004:61)
3.许渊冲的“三化”论
为了达到诗歌翻译的“三美”,许渊冲提出了“三化”论:等化、浅化、深化。“等化”是原文内容与译文形式统一的相等翻译;“浅化”即是化隐为显;“深化”是原意的强化、细化。
3.1等化
所谓等化,是指译文需和原文的语言保持对等、许先生认为包括形似的对等、意似的动态对等、词性转换、句型转换、正说反说、主宾互换、主动被动互换、同词异译、异词同译、典故移植等。
这两句摘选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作《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A slanting stony path far to the cold hill,
Where fleecy clouds are born,there appear cots and bowers.(许渊冲,2000:531)
句中的stony path,cold hill,fleecy clouds,cots and bowers这一连串的意象向读者勾画出一副迷人的秋景图,却无一个“秋”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许先生就采取了等化的英译法,“石径”、“寒山”、“白云”、“人家”都忠实了原文意象的表达。
3.2浅化
所谓浅化,是指译文比原文的语言更加简单浅显,许先生认为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译、化难为易、以音译形等。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有这样两句: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Chain-barricades sank fathoms deep in the Yangtze,
Flags of surrender overspread the City of Stone. (杨宪益、戴乃迭,2001:192)
本诗借王?东征灭吴的事例,揭示地利不足恃的道理。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即使是千寻的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足见孙吴政权已经奄奄一息的气象。古时八尺为寻,这里的千寻并不是八千尺,而是形容其长,因此杨、戴的译文中就采用了浅化的方法,译为铁锁链。同时,Chain-barricades 和Flags在音、形上达到了一致,使得译文突出了原文意象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3.3深化
所谓深化,是指译文比原文的语言更加深奥复杂,许先生认为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分译、以旧译新、无中生有等。
杜甫《石壕吏》中有两句: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林语堂先生译文如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