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助弱“凤县模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扶贫助弱“凤县模式”

扶贫助弱“凤县模式”      陕西凤县山大沟深,经济条件并不好,地方财政收入5082万元。但县委、县政府在没有争取到上级部门补助资金的情况下,启动了“三告别”安居工程。这种全新的扶贫开发思路,找准了凤县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的制约瓶颈,受到陕西省及宝鸡市扶贫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那么,这种创新思路和举措是怎么提出的?其扶贫开发经验有哪些?      新闻背景: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凤县,总人口11万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县。截至2006年,全县还有1545户6190人居住在窖洞、茅草房或单家独户居住在深山老林,生产生活极其简陋,贫困程度极深;还有1000多个家庭中生活着2000多名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这些人及其家庭已成为凤县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仅靠目前的扶贫办法和传统的救助模式根本无法实现凤县率先脱贫的战略部署。   对此,凤县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决定从扶贫、扶弱和治穷、致富两方面入手,着力改善贫困和弱势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实施“告别窑洞、告别茅草房、告别单家独户”的“三告别”安居工程,实施集中生活管护、集中康复治疗、集中生产劳动为主的“三集中”工程,推进“三推进”强基固本工程。围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增收等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培育优势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为探寻凤县扶贫的新模式,记者近日来到凤县,采访了县委书记袁录怀和县长李智远。      探索新的扶贫模式      据了解,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和区域条件限制,凤县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到2006年底全县还有贫困人口30400人,占全县人口的24%。   记者:凤县提出“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的扶贫开发思路的背景是什么?   李智远(凤县县长):我是去年9月份调到凤县任职的。上任后,我到1992年在宝鸡民政局搞救灾时去的唐藏等12个偏远乡镇调研。记得当年住在窑洞里的是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和风华正茂的大姑娘。结果15年之???看到这些人还住在窑洞、茅草房里面。看到这些,我们心中都很难过。这是我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必须思索的课题:扶贫搞了这么多年,贫困人口由65000人下降到30400人,但是这些窑洞户、茅草房户经过多年扶贫,仍然居住在窑洞和茅草房,单家独户还居住在深山老林。按照这样的脱贫速度,如果用传统的扶贫模式和方式,再过10年、20年这些人的居住环境可能还是老样子!这就使我们认识到住窑洞、茅草房、单家独户居住的这些特困户和贫困户,是扶贫开发到最后攻坚阶段难啃的“硬骨头”。用传统的“1+5”扶贫移民模式,对这些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能不能起到作用?这是我们县委、县政府面临的一个全新话题。同时,凤县面积比较大,占全省20万平方公里的1.5%,可以说山大沟深。长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使全县1000多个家庭中还供养着2065名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使这1000多个家庭脱贫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包袱。政府必须在新的形势下用全新的思路和独特的理念,才能解决好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用民政上对弱势群体的援救、农村的低保、优抚工作等传统方式,是无法解决这一部分特殊群众的问题。每个家庭有一名这样的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外出务工致富无从谈起,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无从谈起,“村容整洁”更无从谈起。这一部分特殊群体的问题解决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一道最大的难关,也是扶贫工作到最后攻坚阶段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啃下这两块“硬骨头”,把扶贫攻坚中的最后这两类特殊问题解决好,使凤县率先脱贫。这是我们探索的一个路子。为此,我们组织了三支队伍,民政、扶贫、财政、人事、农、林、水抽调上百名干部,深入12个乡镇150个村组对这两类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找出需要扶持的项目,瞄准扶贫要真正解决的对象。通过摸底,全县还有1545户6190人居住在窑洞、茅草房,甚至是深山老林中的单家独户,由于长期缺水、缺电,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如果采取传统方式,用扶贫“1+5”的办法,让他们拿出几千块钱上万块钱建设新房、搬入新房简直无从谈起。而这些人特别渴望政府能伸出援助之手,把他们搬迁出去。我们摸清的第二种对象,就是农村还有2065名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忙的时候,大家都在地里劳作,他们可能发病影响生产;闲的时候在村子里乱转,甚至损坏村里的一些公共生活设施。同时,这些痴、呆、傻、残和精神病人对家庭的拖累也相当大。      实施“三告别”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子女上学、老人就医问题。实施“三集中”主要解决家庭拖累问题。只有把老人、小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