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暴雨漫城给我们启示.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暴雨漫城给我们启示

暴雨漫城给我们启示   2011年6月15日,号称“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南昌城被强降雨浇灌成了一座真正的“水都”。   2011年6月18日,武汉降大到暴雨,全城多处交通要道积水严重,交通几近瘫痪,江城变“水城”。   2011年6月23日下午,北京大规模降雨,北京立交桥、地铁等处严重积水的图片在网络上热传,网民相邀去紫禁城“看海”。   2011年6月28日下午,长沙遭遇暴雨袭击,道路积水交通堵塞。   一场接一场大雨,先后让我们一座座美?而漂亮的“现代化城市”露出脆弱,为什么如今我国城市大了,许多设施好了,反而却出现了城市道路排水不畅、生活区积水、排水系统不堪一击等一系列问题,面对“逢暴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的现状,委实令世人惊讶!   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专家和环保人士就指出了硬化路面不透水的最大缺点,易导致排水管道压力过大、产生城市内涝的危害,以及这20余年来屡见于期刊、报纸和各种媒体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似乎都没有引起一些决策者的注意,也没有阻止住城市建设中选择整齐漂亮的石板材或水泥彩砖等不透水路面的步伐。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采用整齐漂亮的石板材或水泥彩砖等不透水路面,甚至包括人行道、白行车道、露天停车场、庭院及公共广场等,不是水泥、釉面砖,就是花岗岩、大理石。每到炎炎夏日,它们都变成了炙烤行人的“热锅”,城市热岛效应的热源之一。即使有问或其中的花坛、绿地,也多被同材质的围边高高托起,降雨时雨水也很难流入,也就无从谈及其帮助渗水了。更有一些城市在市容治理上有禁止“黄土裸露”一说,不仅把原本应作为补充地下水重要途径的城区河道硬化,甚至连行道树的树坑都用硬物盖上。恰恰是这种过度硬化,使地面失去了蓄水功能,不能渗透雨水,阻断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使我们生活城市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加重了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   也是从19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纷纷投巨资改变过去在城市建设中犯下的这些错误。德国早在1973年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要求所有重要的路面结构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否则路面为不合格,要追究法律责任。从1990年代开始,德国不少城市开始彻底拆除公路之外的所有硬化地面,要求把城市80%的地面改为透水地面。如:人行道、白行车道和步行街巷地面采用透水性地砖铺设,砖与砖之间则采用透水性填充材料: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采用实心砖铺设,砖与砖之间留出一定空隙,使天然野草可在空隙中生长,这样的地面可以有35%的绿化功能:房舍周边、居民区步行道以及校园和公园的步行道路,则采用细碎石或鹅卵石铺设,这种路面不仅透水性能好,还不长杂草。此外,德国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假如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要有适当空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记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在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中,如果说工业企业直接的制污排污是“元凶”,那么,大面积的地面硬化则是“帮凶”。日益增多的建筑物群落与大面积的混凝土广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等等,在造成大片田野、耕地、水域等自然生态消失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生存依赖的大地环境彻底“硬化”,从而堵塞了大地的“呼吸”,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直接联系,阻断了滋养我们的“地气”。如今大规模、无节制的硬化地面,不仅使我们远离了自然、给城乡环境造成多方面的生态危害,而且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环境地质危害。   一是阻断了雨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加重城市的干旱、缺水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上海等一些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下陷楼房开裂,其原因除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外,过度的硬化地面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造成雨水资源快速流失,使土地失去蓄水功能,让宝贵的雨水白白流失掉;使雨水很快被阳光蒸发,使地表干燥更为严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据《嘹望》周刊报道,每年仅北京城区流失的雨水就达6~7亿吨,而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每年最大供水量也仅10亿吨。   三是影响城市防洪排涝,使大量雨水因无法自然渗入地下而聚集于地面,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第一是渗水,第二是蓄水,第三才是排水。城市地面硬化度越高,遭受水浸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标准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所谓一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而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一些国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如: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   四是制造了城乡生态荒漠,使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城市的生态稳定性受到了挑战。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土壤就不具备生物生存条件,生物难以在硬化的地面上生存。土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与生命系统,许许多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生命在土地上呼吸、生活。树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