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被废弃“石油城”.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门被废弃“石油城”

玉门被废弃“石油城”      2005年9月28日,在玉门石油管理局第一口油井出油66周年之际,玉门石油管理局举行隆重的迁移仪式,将该局首批66户职工送出油田作业区,正式迁入酒泉新城区的“玉兰园”,拉开了生活基地整体迁移的序幕。   2003年,玉门石油管理局和玉门市先后做出迁移的决定,玉管局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酒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酒泉新城区开始建设生活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住宅近万套,计划搬迁职工1.1万户3万多人。在同一时间,玉门市委、市政府也作出“政府驻地搬迁至玉门镇”的决定。   位于丝绸之路上的玉门市,因其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而辉煌一时,也是全国7个因油立市的城市之一被誉“石油城”。而今随着石油资源枯竭,人走城空而至于废墟。      曾经的辉煌      1939年,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在甘肃玉门老君庙钻探成中国第一口油井,让中国从此摘掉了“无油国”的帽子,使地处中国西北一隅的小镇玉门一夜之间名闻中外。   解放前的10年中,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50万吨,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   1955年玉门建市,从祖国大江南北聚集到此的一批批采油工人在此扎根,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基地建成。   1957年12月,新中国宣布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玉门油田从此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支援国家新油田建设的重任,迅速成长壮大为一座集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制造、油田工程建设、石油科技、教育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石油工业基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大庆石油开发之前,玉门开采的原油占全国总量的87%。玉门油田开发伊始,便坚持不懈地探索新工艺、新技术,使自己始终处于振兴民族石油工业的技术前沿,一直保持着一类高效油田的开发水平。继1980年至1990年玉门油田实现连续11年稳产原油50万吨的目标后,1991年至2000年,玉门油田已连续9年稳产原油40万吨,创造出老油田稳产高纪录。主力油田老君庙被评为全国14个高效开发油田之一,创造了国内油田开发史上的高水平。与此同时???玉门油田炼油化工总厂,经过多年建设改造,成为可生产13大类、160多种石化产品,年加工能力达400万吨的现代化工企业。玉门的石化产品已辐射全国,部分产品远销朝鲜和东南亚等地。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玉门油田已逐步建设成为一个以勘探开发为基础、炼油化工为主导的综合性石油企业。截至2002年,玉门共开采原油1亿吨,如果用装载30吨的卡车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1.6周。实现销售收入190多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20多亿元。   此外,玉门油田还先后培养了70多位省部级干部,向全国兄弟油田石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石油工人20多万人,支援设备4000多台件。   玉门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东临古城酒泉,南接钢城嘉峪关,西通声闻世界敦煌市,北接中蒙边境。由于玉门油田的开发,让玉门市成为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型城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玉门市在第一、二、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玉门市分别名列第53、63、81位,成为当时甘肃惟一的百强县市。   这一切都源于玉门油田的开发建设。      资源真的枯竭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玉门石油资源日渐枯竭,玉门油田原油储量急剧减少。1998年,玉门油田年产量下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38万吨,这是一个信号:玉门油田老了,资源枯竭的日子来了。   其实玉门人对此早有思想准备。从1985年玉门油田开始进入低产阶段后,石油管理局开始把附属的三产推向社会,与玉门市企业竞争;其后石油职工实行买断工龄,6000多工人从石油企业走向社会。同时有关部门还组织了“离开石油我们就不能活吗?”的讨论进行舆论引导。   资源枯竭,玉门石油的重心开始向外转移。这是所有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梦魇。1995年,近2万名职工西上吐哈油田。万名职工大迁移在玉门油田的历史上不乏先例。1960年,近2万名职工转战大庆油田;1970年,又是近2万名职工奔赴长庆油田。但1995年这一次上万名工人的离开玉门油田和前两次表面上一样,但在人们的心里却埋下了阴影。其后,先后又有近万名工人和近6万人口东迁西移。终于到了1999年,玉门石油管理局有了将队伍迁出玉门市的动议。   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批准玉门油田办公及生活基地一并迁至酒泉,玉门市区只作为生产作业区。      躺在废墟中的摇篮         1958年,为了给玉门油田提供生产生活保障,更好地支持、服务油田的发展,玉门市从现在的玉门镇整体搬到玉门油田,与玉门石油管理局合并为市。1961年市局分家,改为县级玉门市,市局风雨同舟60年。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