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喻七法在写作中运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比喻七法在写作中运用

论比喻七法在写作中运用   摘要:比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也是写作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运用它可以增强文本的感染力,提高文本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一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名篇的分析,将比喻在写作中的运用方法归纳为七类,以揭示出比喻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为写作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比喻;写作;运用      秦牧说:“精彩的譬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棍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了。一个精彩的譬喻,你看上一次有时可以终身记住。”[1]这说明许多文本正是以自然、贴切、而又新颖、惊人的比喻,夺人耳目,倍增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比喻作为写作中的一种基本修辞手法,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起,就开成功用比喻之先河。本文从文学写作的视角,来归纳探讨比喻在写作中的运用方法,阐明比喻在写作中的功用。并将比喻的用法归纳为七类,分而言之:   1.比喻论理法:比喻论理是把比喻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它不同于单纯作为修辞手段的比喻。它的喻体不是单个的事物,而是一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关系的后果等因素组成的一定的道理的事例。它的本体往往是一个抽象的道理。如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是论述怎样对待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的。文中将文化比作“祖传大宅”,并将宅子里尚存在的鱼翅、鸦片、烟枪、烟灯、一大群姨太太等当作喻体,比喻传统和外来文化的不同内容。这是比喻论理法的一个精彩例子。   2.比喻寄意法:是指写作主体把自己的“意”寄托在用作比喻的事物身上,以喻抒怀,增强文本的感染力的一种写作技巧。这种比喻的方法的特点在于主体的“意”不是在文本中直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托物喻理,寄寓情思,才能自然和谐,天衣无缝。如陶铸在《松树的风格》一文中,借“松树”发挥,托“松树”喻理,深刻认识并把握住了松树的“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和为人类而“粉身碎骨”的本质特点,与共产主义者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相似点,赞扬和评析了共产主义风格,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了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之中,体现了比喻寄意法之妙。   3.比喻绘景法:杜勃罗留波夫说:“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巧妙和谐地??流在一起,可以看出一种愿望,一种对于较好命运的憧憬,一种灵魂的冲动”[2]。运用比喻手法,把自然景物和思想感情较为和谐地交流在一起,确能达到“情中景,景中情”情景交融的佳妙境地。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结尾的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这里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旺盛的生命力,用“小姑娘”比喻春天的娇美和前景,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的无穷活力。绘景状物,运用比喻,可以收到既简洁又形象的效果。   4.比喻博采法:这是接二连三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来透彻表述事物,并形成一定气势的比喻技法,即博喻法。运用这种技法,构成的比喻,或如交丝织纬,丝丝入扣,细致慎密;或如泻洪飞瀑,气势磅礴,酣畅淋漓。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种技法,“仿佛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事物应接不暇,如白居易《荔枝图序》中介绍荔枝时所用的比喻:“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体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瓢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白居易拿人们熟知的多种事物比喻荔枝的树形、叶、花、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这就使人们对荔枝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产生了亲见之感。   5.比喻虚体法:所谓“虚体”亦即“虚构的喻体”。虚构喻体并不违背“比喻从生活中来”的道理。生活是比喻的源泉,但比喻不应是简单、机械地描摹现实中的相似关系;相反,为了表述的需要,写作主体在构思比喻时往往要掺入主观的想象,概括更广阔的生活内容,从而创造出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但能更好地表情达意的形象来,这种作为喻体的形象尽管是虚构的,但它符合写作载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辩证原理。如刘鄂的《老残游记》第三回中关于王小玉的唱腔的比喻:“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纲丝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这里比喻婉转动人的歌喉,高趣绝伦的技艺用了三个虚构喻体:“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拔尖儿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些用作喻体的事物在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这里,主体基于现实生活,揉进主观想象,创造出使人“惊听回视”的形象,十分贴切地表现了歌声的急促变化,回旋激荡。   6.比喻破格法: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辞格,隶属于同一辞格的不同表达方式可统称为辞式。在比喻构思时,不死守约定的辞格、辞式,而采用新颖的修辞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