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过度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
论过度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
摘要:过度教育的出现,不仅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负面影响。从劳动生产率、就业市场和社会公平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过度教育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过度教育;原因分析;经济增长;负面影响
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个方面。通过教育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水平,只是为经济增长创造了一种潜在的基础和条件,但要使这种潜在的基础和条件转化为有效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还要取决于人力资本价值赖以实现的市场和社会环境。西方过度教育理论认为,当劳动者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教育水平,就称为过度教育。显然,这只是一种狭义的定义,从广义上看,过度教育还应该包括知识失业。在高知低就,甚至知识失业的过度教育情况下,劳动者所获得的知识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不能促进人力资本向有效的方面转化,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应有作用也被削弱了。埃及、菲律宾、墨西哥、秘鲁、新西兰、加拿大拥有20%以上,甚至50%以上的大学普及率而经济增长缓慢,除了政治、体制、资本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上可能合理的解释包括教育质量低下和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过度教育的原因分析
知识失业、高知低就等过度教育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一定教育水平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包括供给增长过快、有效需求不足、供给和需求错位等等。
(一)过度教育的个体选择理论
西方学者对过度教育的原因解释,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解释、筛选假设理论(Spence,1974)和工作竞争模型(Thurow,1972)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其中,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过度教育只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暂时现象,随着劳动力在教育选择上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自我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将最终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但事实上,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也不会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普通商品那样能够实现自我调整。正如筛选假设理论和工作竞争模型理论所表述的那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教育在反映劳动者能力方面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为了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选择,加上“学而优则仕”社会传统的影响和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都将使得个体在教育水平的选择上体现出非经济理性。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考证热”正是这种非经济理性的体现。因此,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过度教育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过度教育的经济学解释
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不同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上的不同,造成了劳动力需求的巨大差异。以我国为例,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高知低就、知识失业等过度教育现象,固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结构性失衡密不可分,但在我国总体的人力资本水平还比较低的前提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所造成的人才需求不足。众所周知,第三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明显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已达67%,发达国家更是达到了80%以上,服务业就业的比重达到70%-80%的水平。而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上升较快,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徘徊在33%左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外,从就业结构看,2002年我国服务业在全社会就业中的比重为28.6%,虽然稍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3%),但明显低于其中大多数国家,如同期的巴西为59.2%,俄罗斯为58.8%。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也是造成我国人才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三分之一左右,但在2002、2003年超过了40%,2003年更达到44%,各地投资增长的过快发展影响了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高,虽然推动了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但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自90年代以来,虽然经济总量有了很大提升,但相应增加的就业岗位却只有70万个。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80年代到现在已经下降了2/3,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可以达到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