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茶皂素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及其机理-sublethal effect of tea saponin on plutella xylostella and its mechanism.docxVIP

量茶皂素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及其机理-sublethal effect of tea saponin on plutella xylostella and its mechanism.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量茶皂素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及其机理-sublethal effect of tea saponin on plutella xylostella and its mechanism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 成的研究成果,并且是自己撰写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作了标注和致谢中已作 了答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对本 研究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被查有侵犯 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应有的责任。学位(毕业)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在年后解密可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本论文属于不保密。□学位(毕业)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亲笔签名:日期:年月日1 引言1. 1 油茶研究概况油茶 Oil Camellia ( Camellia oleifera Abel )属茶科( Theacease )茶属 (Camellia),又名茶子树、茶油树、白花茶(李振纪,1980),是原产我国的 特有食用油料树种,主要是指茶科茶属植物中油脂含量较高且具有栽培经济价值的 一类植物的总称(张乃燕,2003),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 油料树种(郭祥胜,2009),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在泰国、越南、 缅甸、日本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也有少量分布(李继晖,2008)。我国是油茶的原产地和分布中心,其在我国栽培历史愈2000年之久。尽管栽培 时间较长,并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我 国油茶大面积栽培仍处于停滞不前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较快, 基地建设也在不断扩大,并已筛选出一些优良无性系品种。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在 不断深入并推广应用,对油茶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油茶产量和面积基本处于稳 定状态(姚小华等,2005)。油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叶部含有花黄素、茶碱 等,是医药工业的原料,木材可做小型农具(李振纪,1980)。茶油色清味香, 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油茶树还是优良的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树种, 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茶枯饼可提取茶皂素,茶壳可提取糠醛、栲胶 和木糖醇等,可做洗涤用品、肥料、化工原料、农药等,具有多种用途(李继晖, 2008)。目前我国茶籽油年产量为15~18万吨,榨油后剩余的茶枯饼每年约50万吨。由 于茶枯饼中含有10%~14%的茶皂素,不能用作饲料和肥料。虽然近几年来,有的 厂家将其粉碎除杂后出口,也有的利用茶枯饼提取茶籽油及茶皂素,但由于工艺落 后,茶皂素产品质量不高,综合利用价值不高,油农一般将它作为燃料,因此,该 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对茶枯饼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国的一些科研单 位都作了不同程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新的生产工艺已有较大突破。 就茶皂素来说,利用新工艺生产的茶皂素外观呈细片状或颗粒状粉末,其皂素含量 在80%以上,是市场所需,出口创汇的好产品。榨完油的茶枯饼中,仍存在5%~6% 的茶籽油,采用新工艺通过提取精炼可得到4%的优质茶油,余饼可继续提取4%的高品质茶皂素(何方,1992)。1. 2 茶皂素研究概况茶皂素(Tea Saponin),又名茶皂甙、皂角甙、皂甙,是从野生山茶果中提炼的 一种五环三萜类皂苷物质(刘昌胜,2006)。纯品为白色微细柱状晶体,分子式为 C57H90O26,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200-2800,pH值为5.0-6.5,表面张力为47-59N, 熔点为223-224℃(钟启平,1999,)是新一代性能优良的纯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林嘉等,2005),在山茶科(Theacease)山茶属(Camellia)植物中含量非常丰 富,主要有油茶(Camellia oleifera)、茶梅(C.sasanqua Thunb)、茶(C.sinensisn L)、尖叶山茶(C.cuspidatd)(柳荣祥,1997)等。茶皂素的研究起步于日本学者 青山新次郎于1931年从茶籽饼中分离出茶皂素,并命名为Teasaponin,这是世界上 首次获得茶皂素,但他没有得到纯结晶(青山新次郎,1931)。日本东京大学的石 馆守山和上田阳才(1952)第一次从茶籽中分离出茶皂素的纯晶体。随后,陈瑞峰(1979)做了茶皂素的分离及鉴定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夏春华(2000) 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79年首次在国内实现了茶皂素的工 业化生产。随着我国茶皂素研究工作的兴起,把茶皂素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近 三十年来,茶皂素在基础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化学生态学、应用以及工业产 品系列化等方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