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守一”到“心灵逍遥”
从“守一”到“心灵逍遥”
对于儒、释、道之特质,人们惯于用“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概括之。笼统地讲,这种表达不能算错,但却不准确。事实上,三教皆“外能治世,中可治身(家),内以修心”,只不过,人们多观其大略,而忽视其“细节”,甚或造成误解。以道家为例,道家固然治“身”,然而,试问道家的黄老之术何以不能治世?老庄的“见素抱朴”又何以不能修心?而且,道家的“养心”之功比之于儒、佛而家,更富有开拓性、灵动性一一因为道家开拓出的心灵境界乃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空灵境界。对此,现代大哲方东美先生认为,道家“游心太虚,驰情人幻,振翮冲霄,横绝沧溟,直造乎‘寥天一’之高处,而洒落太清,洗尽凡尘,复挟吾人富有才情胆识者与之俱游,纵横驰骋,放旷流眄,居高临下,超人观照层层下界人世之悲欢离合……”。(《方东美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对于逍遥境界的描述,自先秦来,可谓汗牛充栋且美不胜收。不过,也许更诱人的话题不在于心灵境界的描述,而在于此“逍遥”的心灵境界是如何获得的。姑且让我们从道家“守一”为基点渐次展开,去领略道家独特的心灵世界。质言之,道家的心灵境界之达成路径可大致勉强描述为“守――抱朴――虚静(无我)――逍遥”之过程。
守一。“守一”是道家(教)对待宇宙万物的根本点。其要因在于,“一者,道也”。平素人们熟知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二章》曾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断语,然而,其中“道生一”之实质义乃为“道是一”。“道是一”的含义在《道德经?三十九章》中表达得更为明朗:“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庄子在《齐物论》中言:“道通为一。”此意味着,道是一,是“整体”,是全部,那么守“一”,即为守道,即不要过分追求“外物”这些零碎的东西,而要守住整体:“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庄子?齐物论》)因此之故,后期道家、道教莫不将“守一”作为修道的根基。守住了一,就守住了道,也就守住了整体。
对于“守一”或“守道”,不但道家推崇,儒、佛亦然。孔子对“仁”之???度的“一以贯之”,《大学》中“知止而后定,定而后安”的渐次推演,《中庸》中对“诚”的期、守;佛教《楞严经》中所谓的“一心不乱,静念相继”、“恒寐如一”等等;皆要求有所“守”。虽然诸家“守道”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皆重视心灵的清静与内敛,否则,心向外驰,人何以立?
具体到道家的“守一”,又当如何做起呢?
见素抱朴。“见素抱朴、清心寡欲”,乃“守一”的“基本功”。老子尝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确实的,人生于世,声色犬马,皆扑面而来,当今之世,尤然。汽车、房子、美色像病魔一样攫住了人贪婪之心,使人欲罢不能;游戏、互联网、娱乐媒体则如魔幻般侵入人的心灵,让人“醉生梦死”。老子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因人们的贪欲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重大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的生存,因心灵压抑、污染而导致的精神病、抑郁病日益增多。在此“物欲横流”的人间,人们原本清静之“心”为名利声色所役,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用庄子的“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来形容当下人的精神生活可谓恰如其分。面对这嘈杂纷繁的世界,如何才能守住心中的大道?如何才能救人于危机之中?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视野中的“守一”就是守住“朴未散”的淳朴之心,“朴未散”原本指未加工的木纹。老子欣赏“原木”,而反对“木器”,因为“木器”是被制作之物,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见素抱朴”其深意在于人们当“守住”淳朴之心,不为物(色、名、利)欲所动。惟其如此,方能保持“无为名尸,无为谋府”的恬淡之心,与大自然为伴,颐养天年。鉴于此,道家尤其反对“机心”,如庄子笔下的种菜老者宁愿“抱瓮汲水”,而不愿采用高效的灌溉技术。以世人眼光,老者似乎愚不可及,而实则老者深有寓意:“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老者怕的是机械之事引发“机心”,
“机心”则势必破坏人的淳朴之心,使人陷入一连串的困惑之中而最终失去自我。事实上,当下人们所醉心的技术理性、科技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摧毁“人之本真存在”的作用:技术让人们认为无所不能,人们对技术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寄希望更先进的技术,而更先进的技术所导致的问题则寄希望未来更先进的技术,如此循环不穷,始终不能跳出“机心”所导致的“问题”怪圈。也许,道家的“见素抱朴”不能包治百病,但至少对物欲横流的人心有“警醒”作用,对技术主宰的当代社会有启迪乃至棒喝作用。
虚静。“见素抱朴”是对外物采取的“不作为”态度,而虚静则是对自家身心采取的“漠视”态度。只有外“驱”万物之累,内“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