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预防接种中心因性反应
                    预防接种中心因性反应
    2005年4月,我国发生一起因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群体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事件的简单经过如下:当年4月中旬,安徽某镇卫生院为中小学生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时,1名12岁女孩在接种后2~3 min,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出冷汗、手脚发麻等症状,经注射肾上腺素后未见好转。之后在学生中陆续出现类似症状,当晚卫生院收治23例。事件传开,引起恐慌,发病人数不断增加,1周后有1名住院女孩死亡(后诊断为中毒性痢疾可能)。这次接种疫苗约2 500人,住院300余例,发病率为12.7%。调查了292人,其中胸闷占55%,头晕占44%,头痛占25%,乏力占23%,肢体麻木占13%。媒体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报道,社会反响极大。 6月底国家卫生部部长亲自率专家组到现场调查,最终结论是接种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1]。? 
  心因性反应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一种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反应,诚如预防接种医生预料的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那样,任何情况的注射都可引起个体和集体发生反应,这种反应与疫苗内容无关,但与注射有关。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这种反应称为注射反应。亦即接种对象由于注射本身(疫苗或药物等)或焦虑(不良反应、偶合症等),或注射的疼痛引起的一种特殊反应。这种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由受种者心理因素引起的反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加剧这种反应,在集体场所可发生群体性癔症[2]。心因性反应不是由于疫苗固有性质引起的,与疫苗本质及其免疫无因果关系,而与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有关,所以它不属于异常反应或其他反应[3,4]。? 
  晕厥比较常见,一般发生于5~6岁以上的儿童,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小学生,婴幼儿极为少见。该反应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晕厥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有心慌、虚弱感、胃部不适伴恶心、手足发麻,短时内恢复;稍重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四肢冰凉;严重者除有上述表现外,还有瞳孔缩小、呼吸缓慢、脉细、心率慢,甚至失去知觉。十几秒钟至几分钟即可恢复,少数对象间或有1~2 d头晕、乏力感觉。轻度晕厥不需处理,只要令患者仰卧、低头位,下肢抬高,松解衣扣,注意保暖。或者给予患者喝热开水或糖水,短时内可以恢复。只有对较重者经上述处理不见好转,才给予注射肾上腺素。严重者需送医院救治[2,4]。 
   
  换气过度综合征是由于对预防接种产生疑虑而引起,可导致特殊的临床表现,如眩晕、头昏、胸闷、心悸,口周和四肢发冷发麻,有针刺感,个别人呈紧张性抽搐或呈鸡爪样,脉速而细,呼吸慢而深,叹息样,病人出现类似休克样状态。这是一种精神紧张,呼吸窘迫或过度换气,致使体内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多,引起低碳血症而造成的一种呼吸性碱中毒。因其临床表现与晕厥和过敏性休克有许多相似之处,需要进行鉴别。该反应预后良好,恢复后过度打哈欠,无须特殊治疗,令患者调整呼吸即可恢复。必要时给予安定剂或镇静剂治疗[2,4]。? 
  幼小儿童反应表现不同,常见的是由于焦虑而引起呕吐,或可发生屏气,导致短时间神志模糊,然后恢复呼吸。少数对象可发生尖叫或突然跑开。家长和医务人员面对这种情况,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对这些幼小对象抚慰是最佳的治疗手段[2]。? 
  对上述反应的防范措施,莫过于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缩短等待时间,一切接种过程应尽量避开受种者的视线,避免不良的语言暗示。减少注射时的疼痛和出血,可以显著地减轻受种者的紧张情绪,必要时应采取坐位接种,可大大减少这种反应的发生。? 
  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常发生于年轻体弱妇女的精神性反应,属于焦虑性质的神经症。接种疫苗后在一些特殊反应或意外事故等情况下,由于精神紧张、忧心忡忡而引起。实际上接种反应早已消失,但病人长期遗留头昏、心慌、纳差、乏力等症状,身体各处有说不出的不舒服,或周身有无可名状的疼痛,而又说不出具体部位。情绪焦虑抑郁,总感到身患重病与疫苗接种有关。上述症状久治不愈,但客观上又检查不出阳性体征。对于这种病人重在精神治疗,打消顾虑,给以安慰和鼓励,则有助于本症的恢复和好转[4]。? 
  发生在群体的“群体性癔症”,多发于7~14岁的儿童。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青少年和成人疫苗的推广使用,这类情况有所增加。笔者对我国14个省(市)30起群体性癔症的资料分析,其中26起发生在农村,仅4起发生在城市。在接种的4 989人中, 2 316人发病,发生率高达46.4%,10岁左右的小学生最易发生。30起中小学生发生28起,工人和幼儿园各1起[5]。? 
   
  少年儿童是一组特殊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身体、知识全面成长阶段,生长发育还未完全成熟,神经系统正处于泛化时期,对事物的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应变能力。当突然出现应激因素时,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