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铁模式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借鉴和启示
高铁模式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借鉴和启示
高铁的成就可以与产业革命媲美
242年前,英国一个三流大学的一位默默无闻的仪器修理工对当时粗老笨重、效率底下、用途狭窄的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为此获得了发明专利,这成为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起点。尽管一开始蒸汽机漏洞百出,饱受嘲讽,但是,历史证明,正是这种机器完全改变了英国乃至人类发展的既有轨迹,这个修理工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瓦特。
200年后的中国,一种速度远远超过“六百里加急”高速铁路正风驰电掣般飞驰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把中国带入高铁时代。尽管现在讨论高铁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似乎为时尚早,但是,不容否认,高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工程。引用一位铁道部内部专家的话,中国高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铁路系统,中国在???短几年里新建的高铁里程超过了世界所有国家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新建的高铁里程总和。
高铁的成功并不仅仅因为铁路里程的延长和列车时速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中国实现了相关产业群技术水平的整体跃迁,而且成功实现了自主品牌创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中国高铁在关键技术方面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这些先进的技术群完全可以在相关产业领域扩散和嫁接。高铁在发展的过程中,孵化培养了数十家国内上市公司,带动了国内若干院校、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提升。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一个原本铁路平均时速不足百公里的发展中大国,一跃实现了铁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大跃升,这种“高铁模式”不能不为世人所惊叹。
而且,高铁的成功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世界各国正深陷危机的泥潭的时候,我国也正面临经济转型的痛苦煎熬。在这样严峻的时刻,高铁的成功不仅是我国自主创新、产业转型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财富。从长远看,它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新号角,是国家力量的新象征,是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起点。笔者相信,再过多年以后,高铁必将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之一。这样的伟大成就对于一个自铁路诞生起就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的古老国度而言,其价值怎么形容也不过分,也许只有产业革命的光辉能与之媲美。
当然,当前的高铁仍然处于初创时期的磨合期,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仍有很多方面值得优化和提高。尤其是,本文成文之际恰逢“7?23”甬温动车特大事故发生之际,笔者和全国人们一道,正处于巨大的悲痛之中,在这时候高谈“高铁模式”的成功和启示意义似乎不合时宜。实际上,早在事故发生之前,国内外质疑高铁、围剿高铁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但是,痛定思痛,仅有谩骂和指责是不够的,再安全的交通设施也存在发生事故的概率。类似地,世界航空航天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灾难史,但是人们没有因此全盘否定航空航天业的发展。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近期铁路部门的一些事故而无视高铁的伟大成就。
事实上,对于高铁的成就,就连一向苛刻的国外媒体也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各国舆论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中国高铁在短时间内从一个不起眼的追赶者变成了世人关注的领跑者。《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14日赞叹道,中国的高铁是中国力量增长的象征;《华尔街日报》6月28日报道称,中国高铁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科技腾飞的象征。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也感慨于中国高铁,在国情咨文中发出号召:“我们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
高铁的经验值得珍视、总结和推广
笔者以前曾经说过,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要充分考虑到风险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可一蹴而就、搞大跃进。但是短短十年时间,高铁获得了如此空前的成功,是什么原因促进了高铁模式的成功?高铁模式能为其他战略新兴产业、乃至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呢?
(一)实现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成功样本
自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面临如何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问题,因此,“以市场换技术”一直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方略。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在大多数产业并没有奏效,在很多产业,非但没有换来技术,反而市场被外资所垄断,技术和市场全丢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轿车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将轿车产业作为市场换技术的重点产业来进行试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战略在轿车产业失败了,当前在国内轿车的主流品牌市场上,很少看到国产轿车的踪影,在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两大市场核心要素方面我国企业统统不沾边。尽管当前的中国企业依赖合资品牌暂时获得了大量的超额利润,但是,在笔者看来,不掌握技术和品牌,国内汽车巨头们已经失去了未来。战略失败的原因是系统性的:外资对技术的垄断,中方企业的不思进取,宏观产业政策的失调、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消费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pdf VIP
- 中考现代文阅读——邓宗良《母亲的叶搭饼》.docx VIP
- 2025年防火涂料项目深度研究分析报告.docx
- CDS2.XwithHPLC操作说明资料.pdf VIP
- Python数据分析及应用 课件 第3、4章 程序的控制结构、函数.pptx
- 2025村道生命防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 我国隧道盾构掘进机技术的发展现状.doc VIP
- DBJ50_T-460-2023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企业评价标准(OCR).pdf VIP
- 食材采购配送服务以及售后服务方案.pdf VIP
- 2025年国考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省级与地市级合卷)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