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稳态仿真.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房间空调器的系统分析及稳态仿真 ( 2009/05 ~ 2011/05 出站报告) 陶宏 目录 1.概述 2.热力过程系统的模块化建模方法 3.制冷循环稳态仿真的联立模块法 4.部件模块 4.1.吸气过热度修正的压缩机性能模型 4.2.储液器储液机理模型 5.总结 1. 概述—研究目的 开发房间空调器稳态仿真软件,应对“匹配实验工作量大、周期长、人工多、费用高”问题,为压缩机匹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1. 概述—仿真活动过程及问题 1. 概述—仿真技术指标 更壮→更快→更准 更通用、更易用 更高开发质量和效率 1. 概述—应用 演示及培训 新产品性能估算(如热泵干衣机) 新工况性能估算 揭示局部(或内部)细节参数:每排管的凝露量、出风状态、内部的制冷剂分布量等 2. 早期开发方法存在的问题 开发建模和用户建模混合在一起,对用户建模人员的能力要求太高; 专门开发,需要重头做起,开发时间较长; 专门开发的程序,许多参数嵌在程序中;如果系统的结构参数发生变化,或把模型用于其他结构系统仿真时,修改模型比较困难,有时不得不重新编写全部或部分程序,难以适应要求的变化; 可重用性差,重复性工作多,增加了劳动成本; 软件专用,使用和验证不充分,可靠性不易保证; 一个大型系统的建模仿真工作需要多人甚至多个团队(物理模型、数学算法、软件等方面)合作,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划分规范和接口标准,模型间连接和调试难度大; 2. 热力过程系统的模块化分解与综合 系统分解的基本原则 模块应具有独立的物理功能(对应一定热力过程),与实际设备或子系统对应,物理意义明确,模块内部功能与其他模块无关; 模块应具有数学独立性(除接口涉及的变量以外,其他变量都是模块内部变量)与其他模块无关,可以独立地进行分析和验证; 模块应具有规范定义的边界或接口(最好与实际的工质进/出口、能量进/出口对应),使模块之间容易连接;而且要严格控制需要用户操作的模块之间信息交换的数目。 2. 制冷循环的4层模块框架 2. 部件模块(component modular) 部件模块表示 输入(input,已知条件) F_M(Port1, Port2, … )= 0 式1- 2 输出(output,求解结果) 2. 接口(Port) 2. 连接(Link) 2. 部件模块 2. 流动换热模块 2. 物性模块 3. 制冷循环模型或结构(即模块间连接关系) 3. 制冷循环的求解算法比较 3. 制冷循环的求解算法:联立模块法 带参数ω的Newton迭代法 以实际迭代步长减小为代价,提高算法的健壮性 数值同伦延拓法 以增加计算量为代价,拓展迭代初值收敛域范围,提高易用性; 4.1. 吸气过热度修正的压缩机性能模型 4.1. 吸气过热度修正的压缩机性能模型 4.2. 储液器模型 假设 由于壳体内外皆自然对流换热,忽略通过壳体的传热,即绝热; 液相颗粒完全分离,没有被气流“夹带”直接进入出气管; 不考虑“泡沫化”的影响; 被分离的液体通过回液孔流出,当液面高于出气管顶部(P0)时,多余的液体“溢流”直接进入出气管; 不考虑回液孔的节流效应; 回液孔的流量按照孔口经验模型计算; 原理 分离的液相流量 = 回液孔液相流量 5. 总结—主要结论 引入热力过程系统概念,应用模块化方法提出制冷循环4层模块框架;逻辑关系清晰、可共享重用、易维护、开放可扩展;便于实现制冷循环系统仿真开发工作的专业分工与社会协作,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制冷循环稳态仿真的联立模块法及延拓法,融合了顺序模块法和联立方程组法的优点,广域收敛、易用性好,值得进一步探讨。 压缩机模型考虑了吸气过热度(x=0.9, 25K)修正,制冷剂质量流量精度可以提高5%;压缩机模型考虑了压缩机中制冷剂分布量,更真实地反映了制冷剂分布情况。 储液器储液机理模型,能够计算不同吸气状态(x=0.9, 25K)时制冷剂分布量,可以更准确地仿真回气带液工况。 1. 建立考虑油循环率的压缩机性能估算模型;系统模型中考虑冷冻油质量守恒。 2. 通过实验验证与完善储液器模型,搞清楚最高液位与制冷剂质量流量、干度之间的关系,搞清楚液相的分离规律。 3. 建立标定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与标定翅片管换热器模型。 4. 进一步探讨翅片管换热器稳态仿真的联立模块法。 5. 总结—主要成果 陶宏,梁小伟,刘春慧,杨军;R22/4GS混合物物性估算方法;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技术秘密201002; 陶宏,杨军,叶柯嘉,刘春慧;吸气储液器稳态储液模型;《流体机械》;录用; 陶宏,杨军,刘春慧,叶柯嘉,胡长更;滚动转子压缩机变吸气过热度性能;《制冷学报》;批注稿; 陶宏,陶乐仁,杨军,叶柯嘉,刘春慧;制冷循环稳态仿真的联立模块法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