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中阉割现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文学中阉割现象

试论文学中阉割现象    内容摘要:叶舒宪先生在他的专著《阉割与狂狷》中对“阉割”这一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中的出现、演变和影响做了深入而生动地描绘,特别是考察了“阉割”现象对人的人格与人类社会的特质起到的难以磨灭的作用。叶先生的书主要是人类学方面的探索,在这里,本论文要做的是研究“阉割”与文学之关系。    关键词:文学 “阉割”现象 关系    叶舒宪先生在他的专著《阉割与狂狷》中对“阉割”这一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中的出现、演变和影响做了深入而生动地描绘,特别是考察了“阉割”现象对人的人格与人类社会的特质起到的难以磨灭的作用。叶先生的书主要是人类学方面的探索,在这里,本论文要做的是研究“阉割”与文学之关系。文学中的确存在着“泛阉割化”的现象。比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查泰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K”、《简?爱》中的“罗切斯特”、《红楼梦》中的“贾政”、《寒夜》中的“汪文宣”、《北京人》中的“曾文清”、《河岸》中的“库文轩”、《源氏物语》中的“源氏”等等。他们或者是自身为“作者”(或者是“隐含的作者”?)所“阉割”,显得羸弱不堪;或者是为“批评者”所“阉割”,其形象在读者面前变得猥琐不堪;又或者是为“作者”和“批评者”合谋“阉割”,身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阉割。    对于文学中存在的“阉割现象”,学界中确也有人注意到,但都是就单个作品中存在的“阉割现象”进行解读。比如,在国内就有陈坤的《“去势”与“阉割”:张爱玲对男性的书写》(名作欣赏,2009年第3期);张大伟的《“阉割”悲剧的多维反思》(山东文学,2004年第2期);罗玲的《被他者阉割后的自我变异:从拉康镜像理论浅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专刊);李金博、张进德的《被阉割的女儿性:从贾府丫鬟们情感世界的集体失落看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2期);葛荣玲的《被阉割的英雄:对孙悟空与哪吒故事的一种新解读》(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魏智渊、原晓喻、温???博的《被阉割了的人性世界:评潘军小说》(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袁方的《传统文化和自我内在引导对人的“阉割”:与之比较》(湖北社会科学?人文视野,2006年第9期);潘志明的《金斯顿小说中阉割的双重批评功能》(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王建成的《青春期阉割症的焦虑: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性启蒙》(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肖敏《试论新世纪文学中“阉割情结”的文化隐喻:以、和为中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卷);徐静的《威廉姆斯剧作中暴力的极致:强斯?维恩的阉割》(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段建军的《羞涩、遮蔽与阉割:的文化解读》(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孙祖平的《阉割和漂泊的生命诗意:话剧观后》(上海戏剧?杂说,2009年第12期);王博《阉割还是救赎:现代性的危机与困惑: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巴金的所传达的生存焦虑》(学理论,2010年第24期);李玲《以女性风情阉割女性主体性:对王安忆叙事立场的反思》(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杨博雅的《最美丽的丧失是对理想的阉割:对的文本细读》(安徽文学,2010年第12期);陈晓明的《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评从到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张媛的《男性历劫和女性阉割的双重主题:试阐的男性写作视角》(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韩冷的《现代性的基本体验:京派男子的阉割焦虑》(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等等。    对一些经典作品的经典式解读(这里主要指社会历史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对作品的解读)也不令人满意,这些解读充分体现了作者与论者对于作品主人公的“双重阉割”。例如,对我们所熟知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英国作家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三部作品进行的解读。这三部作品是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三部力作,分别代表了三位作家创作的最高水平。他们的作品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家庭生活的题材,反映了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人性的光辉与沦丧。三部作品都写了关于女性出轨,最终导致家庭破裂的故事。故事情节的相对简单决定了作品在叙事层面上的技巧舍弃与精神层面上的着重探讨,这也将这几部作品从“通俗”的沟壑拉了回来。这样的追求也使得文论家在批评这几部作品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精神层次的探讨,也许这也正是作家们所希望的。然而就是在精神层次的讨论上,批评家们也多是将焦点集中在家庭伦理层面与女性身体和精神自由追求的表现上。传统的社会伦理批评家们将作品故事的发生定位于资本主义的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