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国形象读沈从文《边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意中国形象读沈从文《边城》

诗意中国形象读沈从文《边城》   内容摘要:沈从文小说《边城》问世之前,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作家的作品一直主导着当时的文坛,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的是一个否定意义的中国形象;沈从文在《边城》中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肯定意义的中国形象――作家通过对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写,通过对湘西人善良人性和纯朴民风的展示,特别是通过对湘西人诗意性格的刻画,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中国形象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边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它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      一      《边城》创作于1934年,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思想文化界出现的启蒙主义思潮逐渐成为主流,启蒙话语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性话语,对异国文化的肯定和对本民族的自我批判和反省意识的觉醒相伴而生,“民族自我批判性”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   文学创作在实践启蒙思想上的表现,就是向世人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贫穷、落后、积弱、愚昧、需要改造的特点,展示一个否定意义上的中国形象。   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作家,以尖利的笔锋,将这种否定意义上的中国形象贯穿其整个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自然景物描写,还是人物形象塑造,传达给读者的,都是负面的信息。   在对乡土自然景物描写方面,鲁迅采取上直截了当的否定态度,其笔下的故乡完全是一幅“枯藤老树昏鸦”的灰暗景象。比如在《故乡》、《祝福》等作品中,故乡的自然景物都显得是如此的灰暗、荒凉和寂寥。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鲁迅小说所着力表现的是国民性的弱点:麻木的看客、愚昧的乡族、自私的邻人。在《阿Q正传》中,鲁迅更是把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国民性批判”推???了极致;其余的小说,也莫不从纵深处挖掘了国民的病态心理和精神瘤病。   在鲁迅的作品中,中国形象,中华民族的形象始终弥漫着阴暗的色彩。这种否定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在鲁迅之外的其他“五四”启蒙文学作家的作品中,也大量存在;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里,它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学,它对改造国民精神和国民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引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其贡献是很大的。   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被这种负面的国民性话语所主导、所主宰、所压抑,时间久了,其国人势必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始终被人瞧不起。   于是,当文坛被“国民批判性”话语支配多年以后,焦虑中的国人渴望借助一种新的文学形象,来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来实现对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回归。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家应运而生。他们通过新的文学形象,重建民族文化信仰,重造民族新神话,重铸民族精神,重塑民族形象。《边城》则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      二      《边城》最大的贡献,也是沈从文对中国20世纪文学最大的贡献,是他通过对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写,通过对湘西善良人性和纯朴民风的展示,特别是通过对湘西人诗意性格的刻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   1.《边城》的自然山水之美。   同样是描述乡土自然景物,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与鲁迅有着根本的不同,甚至,它们是对立的。鲁迅笔下的故乡始终笼罩着一层阴暗的色彩,而沈从文的笔下的边城则显得那样的明亮艳丽:   “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玄……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在沈从文笔下,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景物清晰可见。美丽的自然山水让人留恋忘返。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作家用晶莹饱满、温润明亮的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整部《边城》就是一幅轻描淡抹、烟雨朦胧、意境悠远的山水画;白塔、竹林、小溪、渡船这些景物,更是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象,它实际上就是唐诗宋词的那种意境。   在《边城》里,作家对湘西的自然景物完全是持肯定的态度,它与鲁迅对乡土景物采取直截了当的否定态度大相径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这种自然山水之美,对于小说里人性之善、人性之美的描写,对于小说主人公的诗性人格的展示,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效果。   2.善良的人性之美   《边城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