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穴位结构及功能.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穴位结构及功能

穴位结构与功能 腧穴(acupoint)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针灸学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也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实验针灸学  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经穴的治疗作用呈现出一定的主治规律,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类。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针灸学 穴位的”形气相成”说 --------形、气构成穴位要素。多样性的形和多因素的气综合体现经穴治疗的特异性。其中穴位结构,归经和与脏腑、四肢、百骸的关联反映形的多样性,刺激的时效、量效特征以及机体的机能状态构成多因素的气。 一 穴位的”形” 1 穴位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的关系。 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例1: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例2:徐州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 例3: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厘米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 穴位与非穴位比较,非穴位区神经干支比穴区较少。 例: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5.26(约1.4倍)。 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得多 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穴位与血管(blood 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仅次于周围神经。 例1: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静脉干者87穴(占24.7%) 例2: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观察也表明,针刺入穴位,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36%) 例3:大连和福建医学院也有类似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穴位与肌肉、肌腱 人体55%穴位正位于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浅筋膜,针刺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而提出穴位即肌肉反应点。 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是在肌肉分界处有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还有37.5%的穴位则多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迄今没有找到目前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所见到的都是神经、血管、淋巴、肌肉、肌腱等已知结构。故有学者提出穴位是由多种组织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构筑”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与非穴位处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 2 穴位结构的组织学特点 研究发现穴区的表皮、真皮、皮下、筋膜、肌层及血管组织中都有丰富而多样的神经末梢、神经束、神经支或各种特殊感受器。但全身不同部位的穴位中,上述组织的种类、数量和组合形式差别很大。 穴位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较非穴区组织内存在有更为密集的血管神经及神经感受装置。 3 产生穴位针感的形态结构基础 穴位下的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穴位的感受装置。 穴位针感点内血管壁上的植物神经有可能参与针感的形成。 穴位所处环境与感受器种类的关系 在肌肉丰厚的穴位(如合谷、内关等)下,肌梭密集分布并同手下感有关; 肌腱附近穴位(如昆仑、曲泽等)中主要是环层小体最多;肌与肌腱接头部的穴位(如承山)中心则以腱器管为主; 头皮处穴位(百会、印堂、攒竹和丝竹空)中主要是游离末梢和包囊感受器;关节囊处的穴位(内外膝眼)则以露菲尼小体为主。 可见同针感有关的神经装置,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对于认识穴位针刺时针感性质的多样性也许会有所帮助。 针感性质与组织结构的关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