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项羽“非战之罪”辩-大学语文论文
项羽“非战之罪”辩
周长青
摘 要:《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及项羽本人对项羽武力的渲染并不属实,项羽在很多战斗中都失败过。本文以垓下之战为例,分析项羽与汉军在作战方面的得失,进而分析司马迁为什么要极力宣扬项羽的武力,得出《史记·项羽本纪》既是司马迁表达对汉武帝爱意的一篇文章,也是宣泄不满的一篇文章,还是一篇对汉武帝劝谏的文章。
关键词 :项羽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 汉武帝 武力
读《史记·项羽本纪》,心中常常涌起某些疑团,如项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一直认为自己在打仗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特意通过“东城快战”证明自己“所当无敌”。但常识告诉我们,天下没有常胜将军,更何况一个人身经七十余战?通过细读《史记·项羽本纪》,笔者的确发现了一些问题。
1.《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以看出他的确天赋异禀。但他也有另外一面,“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他的理由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兴趣所在,他是不是就真的学万人敌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以看出项羽志大学浅,没有恒心,动辄改变主意。这种性格他一生也没有改变,无论在他得意时还是在失意时。这对用兵之人来说确实是大忌。
2.如果真如项羽自己所说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么他的战利品应该是很丰厚的。起码地盘应该越来越大,人数应该越来越多,何至于带着远少于汉军的兵马被围困在垓下?可见“所当者破”是个虚构的传说。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项羽对战争胜败的定义与其他人不同,他认为自己获胜了,那么自己就真的获胜了。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3.《史记·项羽本纪》有这样的记载,“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还攻外黄,外黄未下”;“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从以上资料可见看出项羽作战并非无可挑剔,更不是未尝一败。项羽参与的许多战斗,具体作战情况如何现在很难找到详细的史料。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对垓下之战写得相对详细,从垓下之战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用兵的一些不足。
项羽被围垓下,汉楚大军处于相持阶段,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对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直夜溃围”,于是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因此溃败。作为高明的统帅,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可派人打探一些虚实,可以通报全军那只是汉军的诡计,还一定要鼓舞士气,但项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主帅的失责。这是此次战斗中项羽的第一个不足之处。
在逃跑的过程中,项羽继续犯错误。从“直夜溃围”,“平明,汉军乃觉之”,可以看出他冲出重围之后很长时间汉军才追击。他有足够的时间渡江,但是他再次犯下兵家大忌。迷失道后,田父绐曰“左”,他深信不疑,居然没有作进一步地分析而慌不择路。结果“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这是第二个不足之处。
项羽考虑不得脱身后,作“东城快战”。项羽等人几进几出,如入无人之境,然后才欲东渡乌江。在绝境中居然逞匹夫之勇,浪费精力。在“东城快战”中,项羽对敌我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认为不得脱身,但实际上却脱身了。而且不择时宜地好勇斗狠。这是第三个不足之处。
遇到乌江亭长后,亭长带来了好消息,“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并且对项羽分析了渡江的益处,但项羽却用拔剑自刎来回应。项羽在逃跑过程中,进退思想时时斗争,不停反复,这与他少时学书、剑、兵法的态度是一致的。有机会渡江而不渡。这是他的第四个不足之处。
项羽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实际上在逃跑的过程中项羽比汉军先出发很久,占据时间上的优势,这叫占据了“天时”;然后遇到一个只愿意渡他过江的亭长,有江作屏障,这叫“地利”;有人愿意渡他,这叫“人和”。项羽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优势却被他挥霍殆尽。可以说项羽的失败确实和“战之罪”有关。
再看汉军,用项羽的话说汉军应该是被他打得溃不成军才是,但实际上汉军的人多了,地也多了,逐渐扭转了最初的不利局面。韩信在整个围歼、追击的过程中表现了与项羽不一般的冷静、成熟。我们也可以从垓下之战中看出韩信等人用兵的策略。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此天之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