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论语复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论语复习

知其不可而为之 1.如何理解“沐浴而朝”和“不敢不告”?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他对周礼的虔诚,仍尽为臣之责,一方面说明他的无可奈何。 2.如何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改革社会的美好愿望;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不利于保存实力。 (1)乱世中, 洁身自好、保存实力、以待治世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3、如何评价隐士的行为? (2)明知不可而为之,精神可嘉但也必须认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实。不必自欺欺人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问于桀溺,桀溺曰:“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你赞同吗? 参考: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2分)③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1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分)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 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 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仁者爱人 1.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的“仁爱”观? (1)“仁”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看他是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不能只讲小谅小信。 (2)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信小节说明他在仁的认识上是通权达变的。 (3)孔子肯定管仲为仁否认他知礼说明礼和仁之间存在矛盾。 2.孔子的“仁爱”观和墨子的“仁爱观”有何区别? ——孔子强调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不是墨子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3.课文中的15.42章主要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一)“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14.17) (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 参考: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1分)参考:“言必信,行必果”:“为谅”或“谅”;“小人”:“匹夫匹妇”。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3分) 参考: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他才是真正的仁者。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