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抚顺市棚户区居民幸福指数调研报告
抚顺棚户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调研
——以莫地新区为例
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负责人:董晓佳
2011年8月10日
抚顺棚户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调研
——以莫地新区为例
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时间:2011.6.25—2011.8.10
调研地点:抚顺市东洲区新屯街道莫地社区
调研对象:莫地社区居民、新和社区居民
调研方式: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个人采访、查阅资料等
调研团队:安全09级抚顺实践调研团
调研目的:
更好地了解抚顺棚户区改造为棚户地区居民带来的益处,使更多的人了解抚顺、了解原来的棚户生活和现在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更多人感受到抚顺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调研背景
抚顺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煤炭开采始于1901年。经过百余年开采,在矿区周边形成了大量棚户区。莫地沟曾是辽宁省抚顺市著名的棚户区,当地居民生存环境恶劣。李克强就任辽宁省委书记后第十二天,就来到这里视察,他当场表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解决好棚户区问题。此后,他又两次深入莫地沟,了解棚户区改造的进展情况。一年后,作为辽宁省最早实施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的莫地沟,居民们喜迁新居。在当地百姓看来,莫地沟就是辽宁省改造棚户区的“典型”。
2005年4月,莫地沟棚户区改造拉开了辽宁省五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的序幕。棚户区改造确立为建设和谐抚顺的“一号民生工程”,本着“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统筹兼顾、全面提升”的原则,举全市之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抚顺棚户区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10年底,累计拆迁改造棚户区334.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0万户、33万人,新建安置用房491.26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使占城市人口22.73%的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圆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上楼梦”,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活指数大大增强。
幸福指数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它可以包括三个分类指标: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 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调研概况
1、新屯街道莫地社区简介
抚顺市东洲区新屯街道莫地社区棚改前是典型的集中连片棚户区,是辽宁省棚户区改造的发祥地。莫地社区位于抚顺市区东南部与千金乡只有一山之隔,三面环山,这里的198栋房屋多建于日伪时期和解放初期。五十年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涨,到了2005年,社区户籍人口已达到了1709户,4711人。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倒塌现象十分严重,无力维修,有的已无法居住,纷纷迁出莫地沟。剩下常住人口1146户,3094人。居民中有80%是矿区下岗职工家庭,贫困人口多,有低保户340户,低保边缘户123户,贫困户398户,占常住人口的75.2%,贫困人口达到了75.2%。全是烧煤户,有30%的人口吃的是大井水,上百家使用一个旱厕、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交通不便,方圆35万平方米的社区内没有商店、粮站、浴池、诊所,没有一家企业,唯一的一所中学也于2003年迁出了莫地沟,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棚户区居民非常关怀,特别是2004年12月26日,省委书记李克强来莫地沟调研,走进低矮潮湿、四处透风的破旧平房,深情的说“这里的老百姓太苦了,就是砸锅卖铁也解决好棚户区问题”。2005年4月5日棚户区改造在莫地沟拉开帷幕,动迁1487户,莫地棚改工程分为三期,共建新楼106栋,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安置 回迁居民6407户,16018人。
棚户区改造不仅使居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他们告别了几十年形成的陋习、走向文明,这里的治安案件下降89%,刑事案件为零,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在花园般的环境里。这些变化凝聚着各级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老棚户们说:“政府为我们栽下了梧桐树引来了金凤凰。”回迁头一年,小区就娶进34个新媳妇。娶妻难已成为过去。棚改以来,莫地社区多次接待中央、省、市及全国各地领导来莫地视察和调研,现在莫地棚改新区已成为全国、省、市文明社区。被市授予“十佳环境卫生小区”、被省综治委授予“平安示范社区”、“辽宁省文化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
(该简介由莫地社区提供)
2、莫地社区新旧貌对比
改造前的莫地沟(来源:网络图片)
改造后的莫地沟(来源:实地拍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