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国家探索从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ppt.ppt

第三章社会主义国家探索从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 二战胜利后的最大成果,是东欧和东亚的12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并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形成了拥有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和四分之一土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极大地发展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实践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和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的人民民主政权通过三种途径建立起来。 第一种是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途径。 第二种是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 第三种出现在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和东欧情况不同,中国、朝鲜、越南、老挝等国“二战”前均属半封建、半殖民地或完全殖民地国家。 (二)苏联模式在国际上的推广P76 各国领导人也曾主张走不同于苏联的发展道路,但是,一方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而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验自然得到其它国家的重视;另一方面东欧大都是在苏联红军的解放或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而苏联又自认为它的模式具有普通的世界意义,非要各国照搬不可。 更由于斯大林推行大国、大党主义,不仅要求各国效仿苏联模式,而且直接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东欧各国被迫接受苏联模式。有的国家虽然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但终究未能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剧变的发生。 第一,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政治体制。 第二,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三,东欧国家被迫照搬苏联“大清洗”的做法。 南斯拉夫抵制苏联模式,却未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探索(改革机遇的多次丧失) 随着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不仅东欧各国进行了改革探索,苏联国内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探索,但是多种因素制约,苏联终究未能突破传统模式,以至于一次次地丧失了改革的机会。综观苏联的改革历程,大体上经过了赫鲁晓夫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 第一,斯大林晚年压制改革,第一次错过改革开放的时机 第二,赫鲁晓夫急躁冒进,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第二次错过改革开放的机遇 内因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外因 与美国争霸必须增强国力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政治体制方面: (1)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内务机构。 (2)改革干部制度。 (3)改革党的领导和组织体制。 赫鲁晓夫的改革不是沿着扩大民主、引进市场机制的方向前进,而是急躁冒进,在原有的体制内寻找出路,故成效甚微。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 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脱离实际,主观主义,急躁冒进,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导致失败。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