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教学讲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教学讲义.ppt

* 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吾” 、“我” 、“予”(余)等。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2.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等。例如: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尔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史记·齐世家) 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而”和“乃”只用作定语,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 ②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者重复前面的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例如: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收。(左传·襄公十五年)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③“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如: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上) ④有时候,“其”字不能解作“他的” 、“她的” 、“它的”,只能解作“那”、“那样的”。这种“其”字是指示代词。例如: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4.与人称代词相关的两个注意点   ①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例如: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有时,在第一人、第二人称代词或部分谦称、尊称后面加上“侪、属、曹、等”等字表示多数,相当于“这些人”“这班人”。但这些字并不是表示复数的形态。例如: 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②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例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虽然,必告不穀。(左传·成公三年)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前出师表) 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 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前出师表)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传·僖公三十年)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例如: 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