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候学第三篇 章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ppt

现代气候学第三篇 章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气候学第三篇 章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ppt

3. 红外辐射冷却率 高度z处(光学厚度 )净辐射通量密度 高度z+dz处(光学厚度 )净辐射通量密度 Z高度,单位面积dz薄层大气的长波辐射冷却率 (0 or 0?) 薄层dz净辐射通量散度 二. 地—气间的长波辐射交换 第二节 1.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特点: 强烈地吸收,且具有选择性. 大气窗:8~12 位于地面辐射波段最强处,大气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能量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将这一波段称为大气窗. 第二节 2.地面有效辐射 定义:地面放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2) 影响因子: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云量. 3) 各因子的影响效应: 4) 气候特点:日、年变化特征与气温的日,年变化相似. 地表状况 干沙 湿沙 黑沙 沙壤土 针叶林 粘土 相对辐射率 0.95 0.96 0.95 0.94 0.97 0.97 地表状况 腐殖土 白霜 煤灰 新雪 水 草原 相对辐射率 0.99 0.99 0.97 0.99 0.95 0.98 各种地表的相对辐射率( 灰体系数、放射率) 5) 有效辐射的气候学计算 地面放射率 T 1.5米处的气温 e 1.5米处的水汽压 无云时 (1)埃斯川姆公式 (2)布朗特公式 晴天大气逆辐射 晴天大气逆辐射 有云时 n 云量 m 1.5~2 非线性: 线性: 第三节 一.地面辐射差额 1. 定义:单位地表面面积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之差,称为地面的辐射差额. 2.方程: 气候系统的辐射收支 3.影响因子:地表总辐射、 地面反射率、地面有效辐射. 4. 各因子的影响效应: 5. 气候特征:日、年变化及空间分布 第三节 云对地面辐射差额的影响 云使总辐射减弱 云使有效辐射减小 辐射差额R g减小 辐射差额R g增大 白天或夏季(特别是低纬地区),云的减弱作用强于增大作用,云量增多,辐射差额减小; 夜间或冬季(特别是高纬地区),云的减弱作用弱于增大作用,云量增多,辐射差额增大。 第三节 第三节 日变化图: 年变化图 第三节 第三节 地表净辐射通量密度年总量(Kcal·cm-2)的地理分布 中国地表净辐射年平均通量密度分布(W/m2)  第三节 二. 大气的辐射差额 1 定义: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辐射收入与辐射支出的差额. 2 方程: 为通过大气上界逸出的长波辐射 Ra:单位面积大气柱的辐射差额  该大气柱吸收的太阳辐射 F:地面有效辐射 3 特点 第三节 地面 大气顶 U G 地面,大气的长波吸收率 大气辐射收入: 大气辐射支出: 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的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差额: 大气辐射各分量随纬度的分布 大气短波吸收 - 第三节 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或 S0 为天文辐射(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1 定义:单位面积的地面和大气柱整体的辐射收入与支出的差 2 方程: 地-气系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行星反射率) 第三节 行星反照率年平均值 地-气系统各纬度的辐射收支 第三节 第三节  3 特点:年平均南北纬35?之间的Rs为正值;其他纬度为负值. 全球年均单位时间(1秒)吸收的太阳辐射为 全球单位时间向外射出长波辐射为 r为地球半径,Te为地表辐射平衡温度(K) 设 则 第四节 气候系统的热量平衡 一、地表热量平衡 1. 定义:地面在获得辐射差额时,一方面要升高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将盈余的热量以湍流显热和潜热向大气输送以及向地表活动层的分子输送,长期平均,其获得的辐射差额与支出达到平衡称为地面的热量平衡。 2. 地面热量平衡方程 地面辐射差额 地面与大气的湍流潜热通量 地面与大气的湍流感热通量 地表与下层的热量交换 地表与上层生物体的化学、生物过程有关的能通量 第四节 3. 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和气候意义 3.1 物理意义 R 地面辐射差额,大于零表示辐射有盈余; LE 地面与大气的潜热通量,大于零表示地面蒸发,潜热从地面输向大气; H 地面与大气的湍流热通量,大于零表示热量从地面输送给大气,使气温升高; Qs 地面与下层土壤的分子热交换,大于零表示热量从地面向下层土壤输送。 3.2 气候意义 R 为正,地面温度升高 LE 增大,近地层获得的水汽增多,空气潮湿,反之空气干燥; H 增大,近地层获得的热量增多,空气温度升高。 1)地面与下层间的热量交换 第四节 土壤导热系数 为土壤温度 土壤导温系数 土壤密度 土壤比热(J/g?C) Z (1) 理论公式 4、地表热量平衡的计算 土壤成分 粘土矿物 土壤有机物 花岗岩 水 空气(20?C) 冰(0?C) 比热(J/g?C) 0.75?0.96 2.50 0.837 4.18 1.004 2.101 热容量(J/cm3?C) 2.048?2.424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