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学原理-教师资格考试.doc
教
育
学
原
理
目 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7
第一节 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7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8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8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9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9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1
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 13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3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14
一、教育者 14
二、受教育者 15
三、教育中介系统 15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16
一、古代教育 16
二、现代教育 17
第四节 教育概念的界定 19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20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20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20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21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21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22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2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3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4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25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5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26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27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28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8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8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28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8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28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29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31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2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34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4
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35
第五章 教育目的 3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36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36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36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7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7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7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8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38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8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40
第六章 教育制度 42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42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42
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43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44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44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44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45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46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46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47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48
第七章 课程 49
第一节 课程概述 49
一、课程及相关概念 49
二、课程的基本问题 49
第二节 课程设计 51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51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53
第三节 课程改革 54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54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54
第八章 教学(上) 56
第一节 教学概述 56
一、教学的概念 56
二、教学的意义 56
三、教学的任务 56
第二节 教学过程 57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57
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58
三、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59
第三节 教学原则 62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62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3
三、直观性原则 63
四、启发性原则 63
五、循序渐进原则 64
六、巩固性原则 64
七、发展性原则 64
第九章 教学(下) 65
第四节 教学方法 65
一、教学方法概述 65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6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68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68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69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9
第六节 教学评价 70
一、教学评价概述 70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71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72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73
第十章 德育 75
第一节 德育概述 75
一、德育的概念 75
二、德育的特点 75
三、德育的功能 75
四、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75
第二节 德育过程 76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76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77
三、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78
第三节 德育原则 79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79
二、疏导原则 79
三、长善救失原则 80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80
五、因材施教原则 80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80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1
第四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 81
一、德育途径 81
二、德育方法 81
第十一章 班主任 84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84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