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篇 章 曹丕、司马迁、王充、钟嵘文论 《古代文论选读》.ppt
第五章 曹丕、司马迁、王充、钟嵘文论;一、曹丕与《典论·论文》;《典论·论文》中正式提出或者触及了不少新鲜的重要的文论课题,我们要掌握的主要有:
1、“文章不朽”说
2、“文气”说
3、“文体”说;1、“文章不朽”说;2、“文气”说;第二,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抽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气”来论作家及其作品的观点,在《典论·论文》中他就以“气”来论建安七子:“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楼》、《槐赋》、《征思》,于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作“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班〔之〕俦也”。;曹丕所说的“气”到底所指为何呢?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中说道:“夫 翟备色,而 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之乏,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这里刘勰所提出的“风骨”其实就是对曹丕的“气”的具体阐释,纪均评道“气即风骨,更无本末”。;司马迁;(一)突出《离骚》“怨”的特点
司马迁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情绪和“直谏”精神,乃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进步的传统。;二、司马迁文论;(二)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的《史记》的许多传记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由于政治环境和其它环境的艰险困厄,其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就常常以著书来寄托理想和信念。特别是《屈原列传》中,写屈原由于受奸佞小人的迫害 和昏乱 君王的放逐,满腔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只能在其《离骚》和其它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苦闷,抒发自己的愤懑,???后自沉汨罗而死。这是“发愤著书”的一个典型代表。
至于司马迁本人,也由于受到汉武帝的迫害,屈辱愤懑之情无以发泄,只能忍辱含垢,最后发愤写成《史记》,表彰正义, 鞭挞黑暗, 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感情。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发愤著书”说的最好实践。“发愤著书”说是在总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史记·屈原列传》(选录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作家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其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这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一条带普遍性的规律。因此,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引起了后人的共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情采》)钟嵘《诗品》评李陵曰:“文多凄怆,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唐代文坛领袖韩愈汲取了“发愤著书”说的精髓,提出了“不平则鸣”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宋代欧阳修继之提出了“穷而后工”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深有感触地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谓南文集》第十五)
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黄宗羲将“发愤著书”说提到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认为社会的动乱,正是“发愤”的根源,优秀作品的温床。“夫文章,天地之元气也。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