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篇 章第一节概述 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第八章: 八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的几个主要概念: 80年代前半期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纪实文学 80年代后半期 寻根文学 现代派小说 先锋文学 新写实文学 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1977年11月--《人民文学》。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内伤”。 卢新华《伤痕》--《文汇报》。很多人把《伤痕》当作是“伤痕文学”的代表,它与后来的“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概念的出现确实存在某种关系。 《伤痕》 《夜客》 《枫》 “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莫应丰《将军吟》 王蒙的《最宝贵的》 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王宗汉的《高洁的青松》 吴强的《灵魂的搏斗》 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 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 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竹林的《生活的路》 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 宗璞的《弦上的梦》 张弦的《记忆》 老鬼的长篇《血色黄昏》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比较 一,反思小说在表现“人”的方面挖掘得更深远,注重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情感及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从中融入作家本人对历史和人生的理性思考,因而立体感、饱满感和纵深的历史感交互渗透。 二,反思小说重视突出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每一篇作品的时间跨度都比较长,浓缩了几十年的场景,传递出前所未有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复杂信息。由此,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尖锐的批判意义。 三,艺术手法上,如果说伤痕小说侧重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那么,反思小说则表现出一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使人物形象的刻画、艺术表现的手法日趋多样化,并对意识流、潜意识刻画等心理描写更加重视。 另外,80年代的“中篇小说热”成为“反思小说”的共生现象。“伤痕文学”中约定俗成的短篇小说,容量小,无法展开情节。而结构长篇小说又缺乏充裕的时间和心态,于是作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篇小说的形式。这是一个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无意间形成的一种共同趋势 改革文学 改革成为神州大地第一重大事件,它要求我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能超越它,要求作家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和冷静的理性眼光去关注改革,抒写改革和思考改革,去做改革的“书记”。 在许多知识分子看来,用文学来为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推波助澜,是义不容辞的。而此时,人们需要重构精神信仰,重建精神家园,重新树立民族的自信心,这一切都成为文学的责任。 代表作家作品 工业改革: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锅碗瓢盆交响曲》《燕赵悲歌》等作品,塑了一系列的“开拓者”形象。 张锲《改革者》,柯云路《新星》和《三千万》 水运宪《祸起萧墙》,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李国文《花园街5号》 农村改革 :何土光《乡场上》张贤亮的《龙种》 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 张炜《古船》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周克芹的《山月不知心里事》 80年代后期小说艺术之创新 一,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受到质疑,重视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文学创作的“向内转”; 二,发掘先前曾被禁止、或很少涉猎的题材,如爱情、监狱和劳改队,性,庸常琐屑的生活,私人性的经验等等; 三,其创造很难用传统的“正面”、“反面”、“伟大”、“渺小”的标准加以划分,擅长描写在道德判断上暧昧含糊的人物; 四,尝试用各种美学风格,如悲剧、悲喜剧,长于反讽、“零度情感”的叙述等等; 五,运用前此当代文学中罕见的手法,如象征、意识流、变形、寓言、开放性结构、多层视角、纪实与虚构的互相渗透等,丰富当代小说的表现力;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探索也许是在“哲学”、世界观的层面上对文学的“本质”、对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进行理解和阐释。 “寻根文学”产生的缘由 1, 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进一步深入,“寻根文学”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内在规律使然; 2,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这一切的变化必然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 3,外来文化、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哲学思潮和文化理论大量涌入也对这场变革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旧有的保守的文学观必然成为阻碍。“ 1982年因为“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