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文化研究之一
浅谈封郑
广东 郑文蔚
昭昭始祖本周宗,奕世缁衣德可风。
威怀玁狁
我们只知道郑氏太始祖桓公是周厉王少子、宣王之弟,才得以封郑,却不知道他受封前戎马倥偬,德高望重;人们只知道郑桓公卒于公元前771年,却无法了解他的出生时间;人们只知道郑桓公姓姬名友,却不知道他还有一个让人敬仰的称号叫王子多父。究竟郑桓公是宣王母弟,还是异母弟?郑国始封地在什么地方?郑氏源流是不是像网络说的那么复杂?
随着近代人们对史学的隔阂,导致宗族文化出现了误传现象。随着现代网络的不规范开放,一些学而不思、置史实于不顾的机会主义者却伺机而出,承讹袭舛,赝品漫天。这样,将致使族史传记混淆,谱牒错乱,其恶果必会误导后世,值得我们去面对,去认真分析、考证。
为厘清原委,让疑窦得以冰释,现将本人二十多年研究的心得,对郑桓公的生平、身份以及封郑过程、源流等简单列出如下几点分析。
一、《多友鼎铭文破译
铭文截图 多友鼎
唯十月用,狁放兴,伐京告追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武公命多友率公羞追京癸末,戎伐衣孚多友西追甲申之晨多友右折首、廿又人,孚戎百乘一十又七乘,衣复人孚。或于共,折首卅又六人,二人,孚十乘从至追世,多友或右折首、执讯乃追至于杨冢公折首百又十又五人,三人,唯孚克以焚,唯复京之孚。多友乃献孚讯于公武乃献王,乃曰武公曰女既静京,女易女土田。酉,武公在宫,乃命向父佋多友,乃徙于宫公曰多友曰余肇女休不逆成多禽女静京易女圭一汤钟一鍪百匀。多友敢公休,用乍尊鼎,用倗用,其子子用唯十月,用狁放兴棫林之地(即陕西华县东)为郑伯。持这种说法的人,究竟是凭什么依据才这么肯定郑国的原封地就在山西华县东的呢?
《郑氏族谱》记述:“宣王廿二年乙未封弟于西都畿内咸林之地……”。而《春秋》与《史记》记载则为“棫林之地”,这里“棫”与“椷”应是误笔,“咸”是由“椷”音han演化而成。所以历来“棫林”与“咸林”两者并存,都表示郑国的原封地。古汉语咸阳的“咸”读音是han(同于“椷)而不是读xian”。所以,咸阳的“咸”完全来自于椷林的“椷”,而“阳”的方位是指东南方,即由咸林之阳而得名的。从镐京到咸阳24公里,从咸阳到礼泉33公里,大约从镐京到咸林50公里左右,称为“畿内”就很合理了。
《竹书纪年》记载:“王锡王子多父命居洛”。“洛”,是指洛水或称北洛水,发源于洛南县,流经洛川等中东地带,范围较广,不易认定。
《世本》记载:“桓公居棫林(郑地礼泉),徙拾(虢、郐十邑)”。《秦本记》:“秦兵走,晋兵追之,遂渡泾,至棫林(泾西)而还。”这里的“棫林”,是在扶风一带。另从《汉书地理志》将“棫林”列于“右扶风”条下可以看出,郑国的封地就在礼泉至扶风之间(即杨陵、扶风、岐山、礼泉、泾阳)一带的“棫(咸)林之地”,也是姬友收复玁狁棫林”这一名称,却找不到“奠”这个地方,既然没有奠地,就不能成为郑的始封地,更不能说封于华县东,华县只不过是郑桓公墓陵所在地。
随着近代人的错误论断,认为郑国就在“华县东”。说郑氏东迁后,原郑国宗室自“华县东”迁至汉中建立南郑。从华县东迁至汉中,是由东往西方向,如果原郑国是在“华县东”,新的郑国(南郑)就应该叫“西郑”,没什么理由叫南郑。从“南郑”的名称中不难看出,郑桓公的原封初是在凤翔为奠官,因凤翔是周朝王都之一(下都),不便赐地,后在扶风至礼泉一带为采邑,“奠”官有了采“邑”而为“鄭”,不是所谓的“华县东”。
五、郑氏源流正说
郑氏,是一个国、爵俱全的姓氏之一,人口有一千四百多万,中国大陆的人数排名为第二十三位。郑氏的历史地位,名列《百家姓》的第七大姓,与催卢李并称为四大望族。郑氏的源流,较《百家姓》诸多成名姓氏,是最为纯正的姓氏之一,专家在研究o3学时,还选择了郑姓作为研究黄帝基因的代表姓氏。可见,郑氏血缘的纯净度远高于其她姓氏。
可是,一些毫无历史观念,不懂姓氏学原理的“学者”在阐述郑氏源流时,却写成了“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予以歪曲,真令人茫然不解。
古人得姓,不是说你想姓什么就姓什么,是要有一定的功绩、名望根据可考溯的,。主要是讲得姓者的功绩和地位,否则是不能得姓的。岂不闻“黄帝有子廿五人,得姓这十四人为十二姓”?然而,每个姓氏的形成,都有她们各自的缘由,诸如以官、以爵、以国、以地、以名、以字等,形成过程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依据。
郑氏,源于郑国。郑国,始于王子姬友。那么,宣王一开始就封姬友为郑伯吗?不是。
西周以前,既没有“鄭”这个地名,也没有“鄭”这个文字。古汉字(甲骨文)也只有奠字。那么,在桓公未封郑之前,“奠”就等于“鄭”吗?也不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郑”这个文字。再说,奠与郑的字义不一样:“奠”是官名,意为祭祀品致祭,使稳固、安定等意思。“郑”是专用于郑国的名称,后为郑姓人作姓氏专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