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备考策略.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备考策略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三备考策略 厦门六中 李钢 2017年9月15日 什么是地理素养? 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方法、视角、观念等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运用其描述、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阐释地理联系和影响,论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敏感度、科学逻辑性和思维逻辑性。 对地理高考的困惑 试卷考查的不少知识似乎超出了日常的教学视野,一些设问视角超出了平时的教学“常规”,一些地理原理的解读深度似乎也超出了学生,甚至是教师的能力极限。面对素材新颖、富有逻辑推理和探究思维特点的全国卷试题,历经题海磨炼的考生们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缺乏学科素养的养成意识。具体表现在地理原理(尤其是地理事象成因)教学上,过于笼统和粗放,缺乏在深广度上的适度拓展;在地理概念的解读上只停留在教材叙述层面的讲解,缺乏对地理环境要素的科学解构;在地理实践力培养上,缺乏对模拟实验方法及其结果分析上的系统训练。 对策--地理原理的微观解读 地理原理教学应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思维逻辑链,运用综合思维透彻剖析要素间的逻辑关系,高度关注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的逻辑推理分析,尤其要注重剖析地理事象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即为地理原理的微观解读。 地理原理微观解读的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载体,点拨思路,架构思维链;深挖原理内涵,适度拓展讲解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与相互讨论内化知识;开展变式训练,加深地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地理原理教学中必然涉及地理概念、地理影响因素和地理过程机制的学习。 1、地理概念的微观解读 将易混的概念进行比较式讲解,从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系统比对,必要时应对概念的内涵进行科学解构。例如, 蒸发与蒸腾,前者是地表及地表覆盖物表面的水分直接汽化的过程,后者是植物通过根系、导管及叶片气孔将水分排入大气的过程,缺乏叶片,蒸腾就无从进行。 气候特征通常由光照(时间、强度)、气温(年均温、季节变化、昼夜温差、积温)、降水(年降水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降水强度)、盛行风(风向、风力、季节变化)等次一级要素构成。 分析区域气候差异的抓手 气候次一级要素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的差异。 这种解构方法在比较相同气候类型区的两个不同区域(如英国与阿根庭南部西岸),以及比较两个小尺度区域气候差异(如同一山脉阴阳坡)时尤为重要。 2、地理影响因素的微观解读 对于地理影响因素的教学,要充分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对某一地理事象在影响因素进行发散性解构,最好能利用课堂讨论法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影响因素,并指导找出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或关键因素。 纬度 :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 日照时间(昼长); 海拔 :空气密度、二氧化碳及水汽含量; 下垫面 : 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对气温的影响) 植被状况(裸地与植被区空气湿度差异导致的气温变化速度与幅度的差异) 地形状况(山地阻挡冷气流、封闭地形阻碍散热、背风坡的焚风效应等) 城乡差异(城市热岛效应) 地表覆盖物(如融雪的吸热作用、冰雪反射率高); 大气环流 :异地冷暖气流的降温或增温效应(如,距冬季风源地远近;异地冷气流的强弱); 洋流 :洋流对沿岸地区的增温或降温作用(注意洋流对沿岸气温影响的季节差异,如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的增温效应主要发生在冬季); 天气状况 : 云量(大气逆辐射强弱、对阳光的反射作用) 降水(降水的降温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影响某一地点在某一特定时间气温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吐鲁番夏季气温高于三亚,主导因素即是下垫面差异。 3、地理过程机制的微观解读 对于地理过程机制的教学,要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思维逻辑链,细致透彻地剖析地理过程,尤其要高度关注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的逻辑推理分析。 教学过程要注意教学逻辑,先进行背景知识铺垫,点拨思路,架构逻辑思维链,然后抛出问题展开讨论,再运用原理实战演练。 例如,对于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许多教师只是停留在结论的强化记忆上,很少对其过程机制进行透彻地分析,因而学生在全国卷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就感觉无从下手。 案例1 植被涵养水源的原理。 【教师讲解】所谓涵养水源,即植被通过某些方法能起到滞留降水并转化为地下水储存在土壤中。地形坡度越小,地表径流流速越慢,越有利于下渗;降水强度越小,越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越松,越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问题讨论】在坡度与降水强度相同的情况下,与裸地相比,林地为什么更有利于地表水下渗?(结论:森林树冠可减小降水强度,有利于雨水下渗;树的根系促使土松,有利于雨水下渗。因此,植被具有涵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