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以史料实证为例.PPT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以史料实证为例.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备考策略——以史料实证为例

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林则徐蜡像的解释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 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观点1 可见林则徐之禁烟,即英国人亦尊重之,岂非公道哉?——萧一山:《清代通史》 虽然英国藉口“焚烟”向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林则徐及其领导的禁烟运动,在当时的英国舆论界就有比较公正的议论……蜡人馆中出现林则徐像,也可以看作是这种舆论的另一反映。 ——宋伯胤:《博物馆人丛语》 1877年春节,清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到蜡像馆参观。刘锡鸿发现,林则徐蜡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条约。上华文,下洋文”。他推测,虽然林则徐“办禁烟事,几窘英人”,但英国人仍然非常敬重他那“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 观点2 王韬甫入门,惊讶不已,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蜡像馆,竟然成了一个门卫! 王韬咨询,工作人员解释说,“禁烟启衅,虽始自林,而因此得通商五口,皆其功也,故立像以纪其始”。王韬感到莫大耻辱! 思考:观点1、2,哪个更有道理? 核心证据:杜莎夫人蜡像馆关于林则徐蜡像展览会的宣传材料,可能更能说明问题。 何伯英:《图象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香港三联书店2008年)。 书中有一幅插图,是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时派发的宣传单张,单张上赫然印着这样的字句:“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 材料中的漫画,有人说它创作于1942年,也有人说它创作于1947年。请你分别阐述两个创作时间背景下对该漫画的不同解读。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美联合 1947年——国共内战——依附美国 近代漫画家特伟《偷天换日》 依附?联合? 史料研习方法3: 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解读史料 某人根据一份20世纪50年代的旧报纸上一则“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的报道。得出结论:近五十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水平处于衰退之中。你觉得他的错误结论是由于 A.把后人伪造的报纸当成史实 B.没有发现报纸的印刷错误 C.把没有史料价值的报纸作为判断依据 D.未能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史料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相同的历史记载会有不同的解读 2009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一天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发表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断案,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来看待中西两种司法体系的冲突,从而更理性地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而不是简单地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谴责西方列强的侵略。 史料研习方法4: 提供观点冲突的材料 第二次英美战争(1812年)中华盛顿的燃烧 材料一:胜利的王室军队蜂拥而入华盛顿,在一片欢呼声中,火把被传递过来。军官领着队伍点燃了反抗的首都。部队的总军官确信这一行动将很快破坏掉美国人的反抗。有传言说叛军会在年底之前向王室正式投降,美国人的反抗据说正在被瓦解。对国王忠诚的臣民正在加拿大等待返回南部,重建正当的殖民地政府。——《伦敦公报》一名记者的报道 材料二:英国的野蛮人今天现出了原形。与25年前践踏美国人的权利一样,毫无修养的英国军队以他们没有人道的野性,在今天攻占了华盛顿。他们毫不顾忌妇女和儿童的安全,持续他们的暴行,焚烧了华盛顿的大部分建筑物。为这种野蛮行为深感震惊的美国军队正在重整队伍,决心从未像此刻这样竖定,所有人都期望把这片大陆从英国人的暴政中永远解脱出来。 ──《纽约评论》一名记者的报道 1.两篇报道有何相似之处? 2.二者有什么不同? 3.你如何解释这种不同? 4.你认为读完这两篇文章的人会有什么反应? 5.当你读或听到一个事件的报道时,应该怎么做? 甲午海战的真相 材料一(清国)军舰“济远”号首先开炮, 我亦迎战。…… ( 鱼雷击中“高升”号后) 清兵争先恐后跳入海中, ……我放下小艇救助溺水者和包括英船长在内的两名英国人。 ——( 日) 《近世帝国海军史要》 材料二?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