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特色训练39 120个文言实词归纳串记练(造、知、致、质、治、诸).docVIP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特色训练39 120个文言实词归纳串记练(造、知、致、质、治、诸).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特色训练39 120个文言实词归纳串记练(造、知、致、质、治、诸)

特色训练39 120个文言实词归纳串记练(造、知、致、质、治、诸)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语段串记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司马迁《屈原列传》) 太宗年间,魏徵造(到……去)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制定)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 (2)复造候风地动仪(范晔《张衡传》) (3)径造庐访成(蒲松龄《促织》) 110.知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语段串记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知道)民生疾苦?”孟子对曰:“知(主持,管理)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智慧)明而无过。”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绝宾客之知(司马迁《报任安书》) (4)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吕氏春秋》) 111.致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语段串记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司马迁《屈原列传》) 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送给)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达)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欢。 (2)以致天下之士(贾谊《过秦论》) (3)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4)而致千里(《劝学》) (5)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7)书问致简,益用增劳(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语段串记 (1)厚币委质事楚(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4)其俗以男女质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语段串记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司马迁《屈原列传》) 曹操有疾,久治(医治)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对付)之,于危急之中以义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司马光《赤壁之战》) (3)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扁鹊见蔡桓公》)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5)不效,则治臣之罪(诸葛亮《出师表》) (6)于是文帝使使治庙汾阴,南临河(王充《论衡》) (7)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班固《汉书》)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语段串记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曰:“诸(众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2)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荐饥:连年饥荒)(《左传》) (4)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 答案:109.(1)制定 (2)作,制造,创建 (3)往,到……去 110.(1)知道,懂得 (2)通“智”,智慧 (3)交情 (4)了解 (5)主持,掌管 111.(1)表达,传达 (2)招纳,招引 (3)招致,招来  (4)到达 (5)获得,得到 (6)意志,情趣 (7)极,最 112.(1)通“贽”,见面礼 (2)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3)本质,实质 (4)抵押,典当 113.(1)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 (2)部署 (3)医治  (4)治理,管理 (5)惩治,治罪 (6)营造,修建 (7)研究 114.(1)各,众多 (2)兼词,相当于“之于” (3)相当于“之” (4)兼词,相当于“之乎” 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