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广东海洋大学.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广东海洋大学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第一节 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一、鱼类的发育阶段 1、仔鱼期(larval fish) 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期: (1)前期(post-larva) 从受精卵孵出至卵黄基本吸收完毕时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 (2)后期(ana-larva) 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食到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出现。 2、稚鱼期(juvenile fish) 从鳍条基本形成到鳞片开始出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 3、幼鱼期(young fish) 具有与成鱼相同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premature fish)。 4、成鱼期(adult fish)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死亡。 二、鱼类的变态 (一)鳗鲡目的变态 鳗鲡目鱼类在仔鱼期要经过一个无色透明的柳叶状态阶段,经过变态后鱼体变成棍棒形。部分鲱形目鱼类也有类似变态。 (二)鰔科的变态 这类鱼成体所具有的长针状下颌在后仔鱼期初是完全没有的,一般从后仔鱼期至稚鱼期阶段,针状下颌急速地发育,变态成成鱼形态。 (三)鲽形目的变态 鲽形目鱼类在后仔鱼期之前是普通鱼左右对称的形态,当后仔鱼期终了时发生变态,头颅骨发生扭曲,一侧的眼移到头顶乃至到达另一侧,鱼体变态成左右不对称的体形,最终口、齿、体色、鳍等左右均不对称。 三、鱼苗鱼种食性的变化 (一)阶段性 1、开口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前,仔鱼即开口摄食,一般为原生动物、轮虫、贝类担轮幼虫等小型浮游动物,有些种类的仔鱼(如石斑鱼)口裂较小,甚至要投喂受精卵。对饵料种类的选择指标主要有饵料大小、可捕性(游泳速度、分布水层)、相对丰度和适口性等,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饵料大小,其决定于仔鱼的口径。仔稚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的范围。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第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仔鱼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互相残食,随后口径比迅速减小。全长9~10mm(20日龄)时,口径的变化趋于平稳。15mm以后,口径比最低并基本保持不变,口径随全长稳定地增长。也就是说,仔鱼的口径比随全长的增加而变大,到一定大小时,口径比开始减小。在口径比达最大值时的体长分界线处,食性发生变化。 梭鱼的仔鱼在全长4.00~4.50mm、口径0.32~0.35mm时,摄食桡足类幼体、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小型动物。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藻外,还摄食大型的桡足类。 开口阶段的摄食方式也主要是吞食。随着鳃耙等摄食器官得到发育,鲢鳙摄食方式由吞食开始向滤食转变;草鱼虽依然保持吞食食性,但也开始吞食小型底栖动物。 表5-1 一些海水鱼类开口摄食的口径与全长 2、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 此时为仔鱼期食性向成鱼期食性的过渡阶段。鲢鳙鱼完全转为滤食性;草鱼可以吞食幼嫩的水生植物碎片。幼鱼期的食性已基本与成鱼期相同。除了摄食、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日趋完善以外,幼鱼期的栖息水层、环境也与成鱼期基本接近。 3、成鱼食性阶段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食性变化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摄食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4)食物种类与其栖息水层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5)食性变化是一个量变积累质变的过程。 表5-2 青、草、鲢、鳙、鲤的食性转换 (二)摄食特征 1、食物的选择 仔、稚鱼摄食,除了与口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鳃耙多少、口的形状、运动能力等有关。仔、稚鱼对于水环境中的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孵化后8天的梭鱼仔鱼在水体中饵料百分比组成中贻贝幼体占29.67%、轮虫占70.65%时,仔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