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粘脂贮积症ⅲ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molecular genetics analysis of a family with type ⅲ viscidity reserve disease.docxVIP

一个粘脂贮积症ⅲ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molecular genetics analysis of a family with type ⅲ viscidity reserve disease.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粘脂贮积症ⅲ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分析-molecular genetics analysis of a family with type ⅲ viscidity reserve disease

1前言1.1粘脂贮积症粘脂贮积症是一种遗传性代谢异常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前对于这种疾病的命名曾经多次修订,随着对其分子致病机制的机理研究的深入,最新的分类方法将该病分为MLⅡ和MLⅢ两种[1]。MLⅡ(又称I细胞病,I-celldisease)和MLⅢ(主要包括拟Hurler多发性营养不良症和其它多种罕见粘脂贮积症)都是由于溶酶体水解酶N-乙酰基-1-磷酸转移酶即UDP-N-乙酰葡糖胺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完全缺乏或者部分缺乏造成的[2]。MLⅢ又根据其缺陷蛋白的不同亚基位置分为MLⅢalpha/beta和MLⅢgamma。MLⅡ根据新修订的命名方法被改称为MLⅡalpha/beta,如表1.1。[1]表1.1粘脂贮积症的分类修订Table1.1RevisedClassificationofMucolipidosisⅡandⅢ(引自SaraS.Cathey,etal.MolecularOrderinMucolipidosisⅡandⅢNomenclature,AmericanJournalofMedicalGeneticsPartA146A:512–513(2008)(SaraS.Cathey,etal.MolecularOrderinMucolipidosisⅡandⅢNomenclature,AmericanJournalofMedicalGeneticsPartA146A:512–513(2008))1.1.1临床特点和临床诊断粘脂贮积症根据不同的分型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临床诊断[3]:(1)MLⅡ型患儿出生时就出现多种异常,主要有先天性骨骼畸形,髋关节脱位,腹股沟疝气,马蹄足翻足,脊柱后凸或者侧凸,皮肤紧张、僵硬导致关节活动受限,面容丑陋,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水平低下、肝脾大,心脏大且有杂音,关节痉挛。X射线显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一般患者在10岁前夭折,死于呼吸衰竭或者心力衰竭。[27-33]尿粘多糖含量正常,涎酸寡糖含量增高,在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溶酶体酶缺乏,而培养基寡糖内溶酶体酶活性增高,血浆溶酶体酶如糖苷酶、硫酸酯酶活性增高至正常的10-20倍。培养基的细胞观察呈I-细胞形态,可以观察到内涵体。(2)MLⅢ型一般患儿出生时正常,而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显现病症,一般4-5岁发病,也有稍迟一些至青少年期发病,临床上和MLⅡ型病人类似,但是要轻于MLⅡ型病人。一般可以存活到中年。临床上尿粘多糖含量正常。一般采用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血浆酸性水解酶活性的增高可以确诊。可根据羊水细胞或者绒毛细胞酶活性的测定进行产前诊断。[19-22]酶学检查方法是本病诊断的可靠手段,鉴于对本病尚无有效的直接治疗手段,一般以药物抑制各种临床症状的发展。目前,准确的产前诊断仍然是防止患儿出生、降低患病率的唯一有效途径。干细胞治疗可能以后将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1.1.2溶酶体贮积症粘脂贮积症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病。当溶酶体中的溶酶体酶因基因突变等原因使得编码溶酶体酶的蛋白出现缺陷从而使得相应的酶产生功能缺陷,就会导致特定生物大分子不能正常降解,从而在溶酶体中贮积,细胞功能失常或者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由溶酶体酶缺陷导致溶酶体功能缺陷的遗传性代谢疾病统称为溶酶体贮积症(Lysosomalstoragedisease,LSD)。绝大多数溶酶体贮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据统计,溶酶体贮积症在新生儿中的病患率约为1/7700[6]。目前,大多数溶酶体贮积症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预后不良,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1.3粘脂贮积症分子遗传机制根据最新报道的分类方法,粘脂贮积症包括三种分型MLⅡalpha/beta,MLⅢalpha/beta和MLⅢgamma。MLⅡ(又称I细胞病,I-celldisease)和MLⅢ(MLⅢalpha/beta又称拟Hurler多发性营养不良症)都是由于溶酶体水解酶N-乙酰基-1-磷酸转移酶(N-acetylglucosamine-1-phosphotransferase)即UDP-N-乙酰葡糖胺焦磷酸化酶(GlcNAc-phosphotransferase,GlcNAc-PT)的活性完全缺乏或者部分缺乏造成的。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酶可以识别溶酶体水解酶的信号斑,在M6P分选途径水解酶完成装配后转移到溶酶体的关键步骤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MLⅡ和MLⅡ病人中,这种酶的功能缺陷使得溶酶体酶缺少M6P信号而不能和M6P受体结合。酸性水解酶不能进入溶酶体而错误的转移到细胞间质和细胞外,从而导致MLⅡ和MLⅢ的发生。其中MLⅡ因N-乙酰基-1-磷酸转移酶即UDP-N-乙酰葡糖胺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完全缺乏而比部分丢失活性的MLⅢ临床上更为严重。[1][2][7]Bao等1996年从牛的乳腺分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