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研究新动态.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依恋研究新动态

主要内容 依恋研究的现状 依恋研究的方法 依恋研究的内容 依恋研究的进展 文献分享 一、研究的现状 国内现有文献概况 总量共1032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有859篇;博士论文有7篇;硕士论文有166篇。 国内心理学学术期刊文献: 总量共131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有52篇,占40%。其他期刊文献有79篇,占60%。 一、研究的现状 不同年代发表的论文数量 一、研究的现状 国内依恋研究的代表人物: 张澜:1篇 邹泓:9篇 陈会昌:9篇 王争艳:14篇 李同归:18篇 一、研究的现状 研究对象 婴幼儿(12~18个月):陌生情境法 儿童(1~5岁):Q-set 青少年(9~12岁):Kerns Attachment Security Scale 成人: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AAI 老年人:1998,2001(中国: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 二、研究方法 陌生情境法 依恋Q-set 成人依恋访谈 老年人依恋测量方法: (一)陌生情境法 适用对象:12~18个月的婴儿 实验介绍: 3分钟的压力逐渐递增的8个情节(母亲与儿童自由游戏;实验者与儿童自由游戏;婴儿与母亲分离;婴儿与母亲重聚) 评分:适用7点量表评价婴儿的四种行为(寻求亲近和接触行为,维持接触行为,反抗行为和回避行为—婴儿依恋关系内部工作模型的外显行为) (一)陌生情境法 结果:将母婴依恋分成了3种类型 优点:推动了有关依恋的研究;研究婴儿社会情感发展最有利和最有效的方法;为依恋分类提供了实验依据;利于儿童的成长。 缺点:缺乏生态效度;不适合两岁以上的儿童 (二)依恋Q-set(AQS) 适用对象:1~5岁儿童 方法介绍:90个项目,要求观察者或母亲对儿童的这些行为分成9类。最符合的归为第9、8、7类;不符合的归为3 、2、 1类;不能评分的项目或不符合儿童特征的项目归为中间的类别。 (二)依恋Q-set(AQS) 评分方法:用安全性(Security)、依赖性(Dependency)、和社会性(Sociability)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评分 优点:用连续变量评价依恋的安全性;客服了陌生情境法缺乏生态效度的缺陷。 缺点:信效度问题存在争议 (三)成人依恋访谈 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测量青少年和成人依恋表征的主要研究方法,属于半结构访谈。 成人依恋访谈要求被试描述其父母、童年经历、讨论当前其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对早期依恋进行评价。 (三)成人依恋访谈 依恋类型 安全型(自主型):无论依恋关系积极与否,都能前后一致地描述,并肯定其重要性,且描述清晰、中肯、简洁。 冷漠型(忽视型):倾向于缩小依恋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或将童年的体验理想化,但很少以具体的记忆为佐证,或评价与回忆的事实相抵触。 专注型:倾向于夸大依恋的重要性,沉迷于过去的体验,但不能作连贯的、前后一致的描述,谈话时常显得迷惑、愤怒或消极。 混乱型(未确定型):所占的比例较小,这一类型的成人往往有依恋对象缺失等原因造成的未解决的创伤性体验,兼具专注型和冷淡型的特征,有些自相矛盾。 (三)成人依恋访谈 优点:是依恋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对依恋的测量不依据早期依恋经历的内容,而是根据被试对经历描述的整体组织来评价。 缺点:施测比较繁琐;需要培训评分者。 (四)老年人依恋测量方法 Bartholomew Shaver,1998:Rochester Attachment Interview Dickstein,Seifer Andre,2001:Marital Attachment Interview 翟晓燕和李春花(2008):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 三、研究内容 相关研究:情绪和情感研究;归因和冲突解决;社会交往研究(亲密关系研究);职业成熟度以及品牌依恋研究等。 实验研究:依恋与注意的关系;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意识性和无意识性的争议。 理论研究:探讨依恋的内部机制;探讨依恋的稳定性;依恋的代际传递性及其内在机制等。 四、研究进展 研究对象上:扩宽研究的范围(6~9岁);重视依恋发展的性别差异(依恋对象和被依恋对象的性别差异);重视对特殊人群的研究(自闭症儿童、留守儿童 、老年人)。 研究内容上:依恋的内在机制(生理机制)存在争议;代际传递性的相关研究较少。 * * *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