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守护祁连山冰川天使.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守护祁连山冰川天使

守护祁连山冰川天使   “希望河西走廊能一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美丽而神奇的祁连山冰川能永远融化出流淌着最清澈最甘甜的水!”谈及保护祁连山冰川,兰州大学大三学生奚烨许了这么一个美丽的愿望。   2011年暑假,兰州大学学生社团――兰州大学绿队开创了第一届冰川营――祁连山冰川的守护者。在队长奚烨的带领下。队员们登上了美丽的祁连山冰川,睡帐篷、啃硬饼。开始他们守护祁连山冰川的天使行动……   守护祁连山冰川,   守护美丽的河西走廊   2011年,家住祁连山脚下的绿队队员,兰州大学大一学生汪轩,从任祁连山管理局副局长的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个令他惶恐的消息。   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除冰川退缩、雪线上升等自然气候的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放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挖中药材,破坏了冰川区域的生态环境,导致祁连山冰川缩减,这也是导致河西走廊沙漠化、成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的原因之一。“保护祁连山冰川,就是保护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河西走廊的生命线”。   从小生活在祁连山下的汪轩感觉“保护祁连山冰川,形势刻不容缓。”当即,他向绿队的前辈们反映了这个情况,大家也纷纷抱有同感,感觉身为一名致力于环保的绿队队员应该为保护祁连山冰川做点什么。   行动。做祁连山冰川的守护者   2011年暑假,当其他的大学生纷纷坐上列车回家时,冰川营项目的队长奚烨带领她的队员们也一起登上列车。然而他们无意回家消暑,他们是奔赴祁连山,开展第一届冰川营活动:做祁连山冰川的守护者。   “坐在列车上向祁连山进发的时候,望着窗外西北苍茫的土地和接近嘉峪关时远处若隐若现的祁连山冰川,我的心中对西北的人民,西北的植物以及在西北这片土地生存的一切生物有一股敬仰之情。在日渐恶化的自然条件下,当地人们和其他一切的生物,依旧对这片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地坚强地生息繁衍。”奚烨又一次吐露了她内心对西北大地生存着的生灵的敬仰。而对祁连山,她和伙伴们的感情此时已经复杂了好多。“千百年来它默默无闻地滋润着这片土地,而现在由于好多人为的因素,冰川正在急剧地消退,我们的心里真的很不好受。”   2011年7月15日中午。皑皑的白雪,炙热的阳光,清凉的空气,蓝天白雪之间回荡着一串串欢歌笑语。兰州大学绿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小组冰川营的营员们登上海拔4600米的祁连山冰川,在这里合影留念,队长奚烨和她的队员们用手扯起“兰州大学绿队冰川营――祁连山冰川的守护者”的彩色横幅,在蓝天白雪间面对着镜头,露出了他们纯真的笑脸……   队员宁晴颇有诗意地描绘了冰川上的美景,“冰川营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见证了大自然极致的美景,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纯美无瑕,让我们近距离地体会到了冰川的晶莹剔透。纯净的冰川在进入到我眼帘的那一刻,就已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上。没有人触及的自然,原本都是这样天然去雕饰的吧,美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以原始的姿态,强悍地挤入人心中,充满你的整个天地,仿佛一闭眼就能回到那片铺天盖地的纯净之中……”话锋转过,话题又变得沉重。“然而,一想到这美丽的冰川正在急剧地缩减,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心情变得格外沉重,又感觉肩上的担子是何其神圣。”   冰川营项目把大本营驻扎在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嘉峪关七一冰川海拔3800米的山脚下,紧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驻扎地。“军用大卡车像运小猪一样,把我们运到冰山脚。”宁晴不乏幽默地介绍当天到到祁连山冰川的情景。“因为高海拔,平常很容易走的山路变得艰难。”   实际上,为了适应冰川的环境,冰川营的队员们之前已经进行过长达两个月的体能训练,每天早晨六点起来围着操场跑三千米,也简单学习了一些户外生存的知识。但到了实地还是感觉困难重重――大家携带的装备都很“小儿科”,因为经费紧张,像冰镐一类的装置都不是特别专业,有的同学在前进的过程中在冰面上擦伤。   初上高原休整一天后,冰川营10名成员分别对中科院七一冰川观测站研究人员、七一冰川环保与旅游服务中心的李建荣主任、附近的一家牧民进行了访谈。“本以为对中科院方面的调研应该会顺利且取得良好效果,而在与中科院师兄在考察站帐篷的将近一个小时的谈话中却颠覆了我们项目本源的理论根据: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祁连山冰川。”奚烨有点沮丧地说,接着她又解释了她之所以沮丧是因为中科院的师兄无奈地告诉她们:“你们保护冰川干嘛,冰川缩减不全是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目前,甚至是科学界对这个问题也仍是争论不休。”“我们顿时开始不理解。当公益圈与学术圈产生碰撞,作为学生环保团队的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奚烨不禁这样疑问,“而此时,项目却仍要继续下去,心里丝丝的迷茫:有些不知所措。”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