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表演基本功
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表演基本功
[摘要]木偶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就有了专供陪葬用的“偶人”。明、清两代,随着民间地方木偶戏的繁盛发展,木偶戏出现了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等种类。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的邵家木偶戏班是河西地区尚存的一支杖头木偶戏班,这个戏班在20世纪50~80年代经常活跃于张掖、山丹、民乐、高台、临泽城乡一带,曾经成为城乡间主要民俗娱乐活动之一。邵家木偶戏表演的基本功可分举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个部分。
[关键词]张掖 ; 邵家杖头木偶戏班;表演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K8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52-02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张掖本地杖头木偶戏是明、清时期由陕西传入的。清代中期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传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剧目和戏班也逐渐增多。当时,在张掖本地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木偶戏班就是党寨镇境内邵家木偶戏班。
建国前,木偶戏还在张掖的农村、城镇经常演出,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建国后,它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1952年,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以邵家班子为主,同时吸收了当时位于张掖小满镇扬家皮影戏班和乌江镇魏家木偶戏班的一些演员,成立了张掖县前进木偶剧团。1957年,该剧团参加全省戏剧调演时曾荣获一等奖。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前进木偶剧团被解散了。时过境迁,随着长时间的停演,再加上受到现代多媒体的冲击,流传了200多年,曾经成为当地群众欢庆佳节、庆祝丰收的党寨镇上寨村木偶戏,如今已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
张掖的杖头木偶戏古称“托偶”或“托戏”,俗称“三根棒”或“三根棍”,张掖民间也称作“肘娃娃”或“肘偶”。 邵家班杖头木偶全长1公尺左右,比一般同类木偶大。现在戏班使用的木偶已经是第三代了,第一代木偶的头高15厘米左右、宽10厘米左右,但第三代木偶的头却有20厘米左右高,宽已有15厘米左右。木偶用三根木棒操纵,其中木偶的头部用木料雕刻而成,内空,在木偶的颈部下面用一根木帮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 “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能够上下左右扭转。表演者在具体表演当中可以根据具体情节需要进行操作,从而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各种表情。除此之外,木偶两手无臂,仅有一对手掌,上装另外两根操纵杆操纵木偶人的双手,表演时,木偶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被称为“手挑子”或“手杆子”。
作为一个木偶戏演员,要想表演时得心应手,一定得有一段艰苦磨练的过程,学会每一个基本动作,这需要演员付出艰辛的努力。在以前,学徒们六七岁就开始拜师学艺,学上三年五载,也只是掌握一些基本动作,要想在表演中担任一些角色得等到这些基本动作操作完全熟练后才行。比如杖头木偶戏表演中的举偶,一个偶人往往重达十几斤,托在手中要达到平稳的程度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演员们长期进行基本功苦练,等练习达到平稳后才能做摇头、甩发、甩须、摆翅等各种动作。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基本功掌握得越扎实、功夫越深,动作的衔接也就越流畅、熟练,只有这样才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
作为杖头木偶,一般是演员右手举偶,支撑“主棒” (有时也根据具体场景用左手),左手一般掌握两根“手杆子”(有时也会用右手),身体和头稍向左倾斜,头上仰看着木偶,依据角色、性格的不同,走着不同的步子,做出不同的身段和动作,加上音乐和说唱的配合来表现人物。其基本功可分举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个部分。
一、举偶
举偶又叫“托偶”,一般是用右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着“主棒”或 “面棒”,食指伸直叠在杖杆上。杖杆有长有短,当杖杆长时手臂放下,杖杆短时手臂伸直,并且手臂稍微要向前倾斜一些。举偶最讲究平与稳,平即举偶时手臂不要忽高忽低,要尽量端平。同时,由于台下的观众是仰视,因此,木偶靠近台口时需要压低一点,往台后走则需要逐渐举高一些,偶人基本上要呈20度的倾斜。除了平之外,举偶时还要力求稳。稳即稳当,要求演员手上一定要有硬功夫,要有腕力,托起偶人时要不抖不颤,否则台下的观众看到颤颤的木偶总是担心木偶会摔倒。平与稳是托偶的基本要求,是表演中其他动作、身段的基础。另外,木偶表演摇头、扭腰、耸肩、甩袖或单手动作时还要附带夹一根操纵杆,靠演员的腕力和臂力让偶人做出这些动作,右手除了要托偶外,还要掌握偶人耳、眼、鼻、嘴等部分的活动机关。在偶戏的表演中,偶人的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是能转动的。眼睛的按钮设在主棒或主杆的末端,用拇指操纵即可。嘴巴的机关设在一根绳子上,表演时,绳子套在演员食指上面,需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