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让我加入实验行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海波让我加入实验行列

王海波让我加入实验行列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王海波与“新教育”一见钟情,应了那句老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2011年1月16日的上海,料峭的寒风难消人们心头刚进入新年的喜悦,而对于散布在神州大地无数热衷于“新教育实验”的人们,这一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自今晚开始,已筹备多时的“新教育基金会”正式启动。   150多位嘉宾出席仪式,会场内外热浪滚滚,气氛极为热烈。大家深情回顾新教育实验在民间蹒跚行进了十年,而今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造血机器”,这项“草根运动”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这让莅临盛会的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玉芬女士以及上海市教委、徐汇区杨浦区教育局的领导感慨良多。仪式进行到末尾,主持人提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请一位名叫王海波的年轻人起立。全场静默了一会儿,前排就座的贵宾中无人起立,准备鼓掌的人们扭动脖颈,发现距离主席台甚远的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个高高大大的年轻人,站了起来,面对公众的掌声,他似乎有点局促,有点受了表扬之后的不好意思。他就是一次注入资金200万元的基金会发起人之一、上海慧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海波。      天上掉下个王海波   时光回溯到2006年的8月6日。   那天,还在苏州担任副市长的朱永新教授习惯地打开自己的“教育博客”,一面浏览网友留言,一面准备就教育话题撰写一篇新博客。蓦然间,一则陌生但十分亲切的留言跃入了他的眼帘――   朱老师:   您好,由衷希望能为新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看了7月24日的《经济观察报》才知道您的理想,希望通过捐赠能支持您和您的团队,我的手机是*************,上海的,E-MAIL:*********,王海波,向您和您的团队致敬。   朱永新脑子里飞快搜寻着记忆,很快肯定不会认识此人。那么7月24日的《经济观察报》上有什么,啊,想起来了,那是关于他与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进京赶考的一篇新闻报道。   那篇报道的内容主要说的是――2006年7月15日上午,清华大??大礼堂,时年48岁的朱永新,卸除时任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的官方身份,以一个NGO性质的民间教育实验领导者的名义,作“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工作报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是朱永新发起的,旨在拯救“人的心灵”,对抗“教育异化”的民间实验。在“希望工程”家喻户晓的中国,舆论誉之为“新希望工程”。   自2002年起,新教育实验的燎原星火,从苏州蔓延到中国三分之二的省市自治区,征服了清华大学附小这样的“中国顶尖级小学”,并由此获得了“进京赶考”的机会。   由此看来,这位王海波先生是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的……   这真是天上掉下个王海波,追着新教育要“捐赠”,这让朱永新感念不已。在外人看来,一个当着副市长的人,想干点什么事还愁没钱没人?殊不知由他发起的这场新教育实验运动,从酝酿到运作全是“公益+自费”行为,参与者纯属“义工”,实在要花钱的地方不是朱副市长自掏腰包(他的稿费讲课费之类),就是参与者自己“消化”,尽管他在副市长任上多年,认识的有钱的老板、老总多了去了,可他泾渭分明,绝不会以市府官员身份随便找人开口;而他所积极推进的这场新教育实验又显然不是“政府行为”,既无名可图,也无利可“回报”,因之也难吸引那些有钱人一掷万金。可,素昧平生的王海波,却为什么主动要求加盟其中?   由于自己要出差,朱永新委托新教育团队的人先期在上海与王海波见了面,了解他的意愿和想法。王海波对新教育的使者说,他在那篇报道中发现,这是一件对中国教育改革十分有意义的大事,但是,没有一分钱的财政资助,完全是民间自发自费的活动,他从记者的笔触中感觉到,他们可能需要募款。所以,就主动联络他们。海波说他愿意捐他们200万元,“使者”问他有什么要求没有,海波说,有,那就是,不要告诉别人钱是他捐的。交谈中,海波对民间组织运营资金的理解,让“使者”敏锐地察觉,王海波带给新教育的可能不仅仅是一笔钱,建议他择时来苏州一晤。   两周后,王海波驾车来到了苏州。在朱永新那间朴素而充满书香的办公室里,在两杯清茶香气氤氲中,双方相谈甚欢,并很快达成意向:由王海波出资500万共同成立“新教育基金”,基金由他亲自运作,所有的盈利全部用于新教育事业,每年不低于50万元支持新教育事业,不足的部分由他另外支持。他请朱永新相信他的运营能力,他说,可能许多年以后这是一个很大的基金!    望着这位衣着朴素、大学生模样的青年投资家,朱永新颇为感动,他没料到他极力倡导并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事业,也在王海波这样与教育工作根本不搭界的“大老板”的心灵世界产生回响。   更让朱永新他们感动的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