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萨特《墙》中玩笑与反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萨特《墙》中玩笑与反讽

简析萨特《墙》中玩笑与反讽   [摘 要] 短篇小说《墙》是让-保罗#8226;萨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巴勃洛#8226;伊比埃塔危及生死的曲折经历,描述了一个“正打歪着”、事与愿违的偶然性事件,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心态和处世哲学。伊比埃塔的玩笑,本来是为了捉弄敌人,却被偶然性给自己开了个更大的玩笑。本文首先对反讽的含义和类型作了界定,然后分析《墙》中的玩笑与反讽,从情景反讽、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本小说对荒谬现实的荒谬回应。   [关键词] 玩笑;情景反讽;言语反讽;戏剧反讽      短篇小说《墙》写于1939年,作者让-保罗#8226;萨特(Jean-Palu Sartre,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墙》的主人公巴勃洛#8226;伊比埃塔是西班牙人民军战士,在西班牙内战中被法西斯长枪党逮捕入狱后,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法西斯分子逼他以出卖战友格里来保全自己的生命,伊比埃塔知道格里躲在他堂兄的家里,但他始终都没有屈服,闭口不言,因此被宣判死刑。临刑前,伊比埃塔想最后捉弄一下他所痛恨的敌人,就告诉他们格里藏在墓地里。于是敌人便集中火力冲向了墓地。伊比埃塔想象着敌人在墓地搜寻后一无所获的狼狈相,暗自偷着乐。谁知他的玩笑却不幸被言中,格里为自己的安全考虑,离开堂兄家,果真躲进了墓地,正好被伊比埃塔的玩笑骗到墓地的敌人发现并当场击毙,而伊比埃塔则因“功”被免于死刑。当迷惑不解的他最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当即觉得天旋地转,晕了过去。整篇小说通过巴勃洛#8226;伊比埃塔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经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处世哲学。   一、反 讽   反讽(irony)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有三种含义:其一,佯装无知,然而往往傻话最后被证明是真理;其二,苏格拉底式反讽,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其中一方逐渐露出破绽;其三,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相符或是完全相反。19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使反讽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20世纪时,反讽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扩展。布鲁克斯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也就是说,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   本文中谈到的反讽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即言非所指,说出来的话与真实意图之间的反差,或预期所想与实际事实之间的反差。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反讽要求现象和本质之间形成对比或反差,不仅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也会极大地激活读者的思维。本文中谈到的反讽主要有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言语反讽(verbal irony)和戏剧反讽(dramaticirony)。   二、《墙》中的玩笑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玩笑”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玩耍和嬉笑;二是指玩耍的行动或嬉笑的言语。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玩笑却成了与命运抗争的手段,让人从死亡的边缘找到生存的希望或让人从高空的云端跌入冰冷的地狱。小说《墙》中的主人公伊比埃塔跟敌人开的玩笑让他逃脱了死刑,也同时使他从英雄变成了卖友求生的小人。玩笑本该是轻松且具有娱乐性,而在这个小说里伊比埃塔的玩笑却让人乐不起来,原因是玩笑成了命运的赌注,同时也造成了命运的根本转变。因而,在这个玩笑里,开玩笑的人体验更深刻的是玩笑导致的沉重后果。这个玩笑凸显的就是玩笑背后的“不可笑”和“荒唐”。   主人公伊比埃塔深陷牢狱时,他可以选择卖友求生或宁死不屈。他内心的选择是“宁可死,也不愿出卖格里”。为了让自己“勇敢地死去”,企图用玩笑捉弄一下敌人。当伊比埃塔开玩笑时,“感到自己混乱而狡猾”。然而正是因为这个玩笑,伊比埃塔逃脱了被枪决的命运,他笑起来,“笑得这么厉害,眼泪都笑出来了”。这是因为他终于逃脱了死亡而高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在笑这个荒唐的结果。他本无意出卖自己的战友格里,然而没料到他这一玩笑却置格里于死地,却把自己从监狱的高“墙”里推出了“墙”外。“生”与“死”,其实只隔了一堵墙。这“墙”,既指具体的墙――监狱的高墙,也指抽象的“墙”――萨特所说的“荒诞和命运之墙”。   玩笑的荒谬性并不仅在于玩笑导致的荒谬结果,而更在于玩笑的制造者与玩笑本身之间主客体关系的错位。玩笑的制造者原本以为自己是主体,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掌握玩笑的结果,然而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无力掌控一切,反而被玩笑本身愚弄了。   三、《墙》中的反讽   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小说中的“墙”代表了三层含义,其一指一种隔离(如牢房的墙壁),这面“墙”阻止了主人公伊比埃塔对外界事物做出恰当的判断或正确的选择;其二指生与死的临界点,这面隐在的“墙”是小说中主人公的生死临界点,被赋予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主人公伊比埃塔和他的战友格里的位置极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