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决“三农”问题 先要保障农民经济利益
解决“三农”问题 先要保障农民经济利益
刘海藩(1935~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顾问,发展中国论坛(CDF)顾问。
“农业问题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历来是农业立国,农村问题解决好了农业好了,中国经济就有底气了。我国有三分之二人口在农村,最需要也最应该改变的,就是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国家面貌才有可能获得根本改善。”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刘海藩开宗明义,道出了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刘海藩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60年代,初到中央党校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虽然“文革”十年身遭迫害下放基层,但他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政治经济??论的研究与思考没有停止过,这段不幸遭遇也从客观上使他得以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了解中国社会,更加深刻地辨析社会、政治、经济理论问题。
1977年,刘海藩重回中央党校之后,十余年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广泛的国情状况的深厚积淀,使他形成了对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特有的认知方式,形成了理论创新的迸发态势。1979年他提出了商品经济的观点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同年发表论文《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调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理论界私有化思潮泛滥时,他在中央党校课堂及各种研讨会上严肃批评私有化、否定公有制、特别是贬损国有经济的错误观点。新世纪初,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产生了各种歧义,特别是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区别的时候,刘海藩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框架;2005年4月,他发表了《谈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文章,强调克服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关于“三农”问题, 刘海藩上世纪末即发表文章提出:“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根本依托在农民的积极性与聪明才智”。他在政治、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的前瞻性、突破和成果,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农村社会的高度关注,决定了他对“三农”问题认识的理论价值。
刘海藩长期高度关注农村社会也还有一个根本因素,就是他反复强调的:“我是农民家庭出身!”
近日,在刘海藩的家中,《经济》记者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刘海藩以改革开放为界限,把农村发展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他说:“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艰辛探索和后30年不断深化的积极改革,农村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但却一直没有解决好。”他从切身经历和感受谈起――
“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村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好”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毛主席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尽管人们一直对以“大跃进”为代表的那个时期的农村工作持严厉批评态度,但是那个时期对农村的重视和对农业发展的探索精神,还是可贵的。当时的形势是,新中国成立快10年了,整个国民经济较旧中国有很大的发展,中央希望农业有更快的发展,但是各级干部头脑都膨胀了。
1958年,我在湖南株洲市委工作,下面报上来“万斤亩”的材料,我随口说了句粗话:“屁弹琴”。第二天,我跟随市领导去看了那片稻田,确实长势不错,但我是农民家庭出身,大抵能估出亩产也不会超过800斤。收获时我参加“验收组”到现场验收,看到农民一边收割脱粒,一边挑来过秤后挑进仓库,结果几亩地的粮食秤个没完。我悄悄跟到仓库一看,明白了,原来他们是前门挑进后门挑出,从坡后绕过来再放到秤板上过称。那个时期出现的错误,既表现在路线选择的脱离实际,也表现在思想作风的唯心主义,带来工作上的弄虚作假,其根源在于急于发展的急躁情绪。
新中国前30年的农村工作处在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后30年实施了很多惠农政策,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就是改革开放了30年,我们还是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村问题。
时至今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市场的自主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也就是说解决好农村问题的路还很长。
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变二元结构,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城市改革和发展相比,农村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了,主要是没有在改革之初很好抓住农村发展的契机,推动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2001年时,中央曾经专门组织从研究劳动价值论入手、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后来也相继制定了一些分配条例,但是10年过去了,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仍然在扩大,这很值得研究。
这些年,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