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呼兰河传》中流言世界
《呼兰河传》中流言世界
作者简介:史训刚(1985―),男,河南省信阳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思想文化。
?
? 摘 要:流言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它出现于《呼兰河传》中,从侧面反映了呼兰河人们的精神状态。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和文化心理的表现,它参与了人们现实生活的构筑和塑造,并由之引发一系列命运的悲剧性演变。本文试图从关于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故事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全篇和流言的相关理论,分析流言在文本情境中的具体样态,探查其产生背景,并通过流言的话语分析,考察流言与伦理政治的复杂关系,研究流言在人们悲剧命运当中负担的角色并还原其作为一种暴力被实施的全过程。
?关键词:流言;《呼兰河传》;政治;身体
?关于《呼兰河传》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研究者大多执着???“萧红的寂寞”激烈争论,深陷于“回归故土”还是“逃离家园”的反复辩解,却对流言在文本中的意义缺乏论证。实际上,流言作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呼兰河人们的精神状态,并进而发展为一种文化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和文化心理的表现,它在无形之中参与了人们现实生活的构筑和塑造,并引发一系列命运的悲剧性演变。揭开这重重迷雾,不仅是努力挖掘《呼兰河传》丰富内涵的一个必要手段,也是发扬萧红反思精神的一种选择。笔者欲从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故事的文本分析入手,结合全篇和流言的相关理论,分析流言在文本情境中的具体样态,探查其产生背景,研究流言在其悲剧命运当中负担的角色并还原流言作为一种暴力施加在她们的身上的全过程,以求揭示作者讲述流言故事的内在意图和情感指向。
“流言”在文本中的样态
?一般说来,我们谈到流言,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虚假性,《辞海》里对“流言”的解释为:“制造谣言,亦指谣言。”?①在《尚书》的注疏中,蔡沈指出:“流言,无根之言,如水之流自彼而止此也。”?②最初对流言进行系统研究的先驱者G#8226;W#8226;奥尔波特也认为,流言“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③这都表明,流言似乎天生是虚假、未证实的信息,街传巷语,不可尽信。它包括谣言、传言、蜚语等一系列范畴,是一种以民间口头传播为主要方式的话语行为。
?这样来看,《呼兰河传》中的流言主要体现为乡亲们对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带着评判性的流言蜚语。首先是对身体特征的议论。例如小团圆媳妇的年龄、身高、眼睛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没见过,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其次是对个体行为和精神气质的指责。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 “嘴也特别硬”,“一定是个小妖怪”。不难看出,这种流言都带着道德评判和伦理攻击色彩。根据罗伯特#8226;H#8226;纳普的流言分类研究,我们可把这种流言纳入“分裂(攻击)流言”的范畴?④。伴随着流言的传播和发展,这种攻击性的流言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一点可以从小团圆媳妇的流言讲述中发现端倪,当小团圆媳妇“生病”了之后,流言的形式由最初的道德评判和伦理攻击向着治病疗伤、挽救生命的“善意劝说”转化,他们极力献言献策,你家一个偏方,他家一个邪令,烧草人、吃全毛鸡、画花脸……各种毫无根据的言论左右着小团圆媳妇的生活,这种毫无科学根据的群策群力,也可以视为流言的具体样态。
?流言与精神荒芜
?流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仅用传统“小人善谣”、“君子慎言”的个人修养区分和解释其产生是远远不够的,它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感心理氛围。奥尔波特说:“谣言的产生并在同源社会媒介中流传是由于传播者强烈的兴趣造成的。这些兴趣的有力影响要求谣言主要成为一种文过饰非的手段。为正在起作用的情绪作解释、辩解,并提供含义。有时候兴趣和谣言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我们可以把谣言概括为一种完全的主观情感状态的投射。”?⑤我国学者陈雪屏也指出,“谣言是多数人集合的反应,产生于非常的情境中。”?⑥可见,一个流言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系列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现实处境共谋的结果。
?带着这样的思考来观察《呼兰河传》里的流言,就必须首先对呼兰河人民的生活环境、社会文化氛围及其精神状态做出分析。在小说的第一章,萧红勾勒了呼兰河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图景。呼兰河是一个地处北国的小城,这里偏远、封闭、停滞,严寒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极端低下的经济生产水平逼迫着人们在温饱与贫寒的界线上挣扎求生。苍白的现实生活条件造就了人们荒芜的精神状态。他们因循守旧,固定于对尴尬生存的极低要求之中,埋首于小农意识形成的深刻文化惰性,遵循着习惯一天天地生活。那个挡在街上的大泥坑存在了很多年,一下雨来就没法通行,并且淹死了不少人和牲畜,令人讽刺的是,对于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