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亚非 和他古玉收藏.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邹亚非 和他古玉收藏

邹亚非 和他古玉收藏   采访收藏这个圈子久了,才真切体会到藏龙卧虎的真正含义。其实我觉得用藏龙卧虎来形容这个圈子还并不十分准确,尤其是针对单个的人来说,因为有时候他们的低调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就算是不爱张扬吧,但名利双收岂不更好?   邹亚非就是这么一个让我比较难以理解的人。采访过很多收藏家,几乎在每个人的口中都听到过邹亚非这个名字。在圈内与马未都齐名的人,之前我愣是闻所未闻,想来也应该算是个遗憾了。   辗转要了电话,连续三天不断给他电话,他都婉言谢绝了采访,最后实在没辙了,我托了一个与他关系要好的收藏家才说服他,但他还提出一个要求,不提人名,不说古陶瓷,只谈古玉。他的理由是,陶瓷和古玉是相通的。但我知道,这样的理由有点太过牵强,但也不便多问。也好,能从他口中认知、了解古玉的内涵与收藏经验也是件求之不得的事。      梅菜包子引出拜师机缘      上世纪70年代初,邹亚非初中毕业,当时是第一届有高中,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几,由于自身政治条件不够,他没上成高中。闲散的那段时间,他就经常去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玩,那里每天都会聚集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打桥牌,邹亚非很快便对桥牌来了兴趣,看、学,每天乐此不疲。   大概半年以后,邹亚非发现打桥牌的隔壁也有一些人,而且相互间似乎都是认识的,在一起交换、把玩一些玉石、鼻烟壶等小物件。嗯,这也挺有意思,于是邹亚非就两边跑,也不多说话,只是看。逐渐和那些人混熟了,他也勤快,来今雨轩的梅菜包子非常出名,他就经常去那跑腿,帮着玩饿了的人买包子,大家也都很喜欢他。有一天,一个老人家让邹亚非去给住在海淀的一个老师送个鼻烟壶,告诉他要换回来15元钱。让他没想到的是,鼻烟壶送到后,那位老师高兴之余多给了他5元钱,说算是跑腿费。这下邹亚非多少就有点想法了,心里琢磨,干这个不赖,挣钱容易啊。   邹亚非说,自己当时进入这行,的确就是这么俗的想法,顶多了心里想着能学习点不同领域的知识,没有什么诸如弘扬民族文化之类的高尚情操在里面,直到拜师后,入门了,在师傅的教导下,他内心的不好的糟粕才括河北等地,最常去的是顺义的高丽营村,现在叫高丽营镇,因为历史原因,那里的古旧玩意特别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些宝贝,因此那里也算是一个商人的聚集点。那时候我们叫“旧瓷器,绿石头”,邹亚非说。   70年代中后期,邹亚非响应国家号召去插队,当听说插队的地点离高丽营村非常近的时候,可把他美坏了,表现特别积极,千方百计申请当了拖拉机手,经常跑运输可以四处收东西,并且当时跑运输每天能有四毛钱补助,这也为他能够得到更多藏品提供了帮助。   邹亚非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天他去给生产队买良种,住在一家大车店,店里的灯在墙上的洞里,灯绳上栓着件古玉,他如获至宝,想将它买下。店主说,别动,这是一个伙计住了一个礼拜抵的店钱。邹亚非一算,一天住店费一块钱,就对店主说,给你六块钱,把这个给我怎么样。店主估计也是看出来他稀罕这个东西,还要往上加价,最后邹亚非说,10块钱加10斤全国粮票!就这样,邹亚非掏空了兜里的所有,换到了这枚灯绳上的古玉。那么现在这枚古玉值多少钱呢?面对我的提问,邹亚非抿嘴一乐说,价格不是衡量它的唯一标准,总之该算是天价了吧。   像这种类似于捡漏的事情数不胜数,一次他去一个村子,村子家家户户都有点东西,村子里最有学问的是一个小学教师,大家就都把东西集中到这个教师家,然后让买主去挑。很多现在看来极其珍贵的古玉当时都是用大床单裹着堆在一起,一堆就一火炕,当地人不懂啊,那个教师对古玉这方面知道得也不多,一件古玉也就三五元钱。邹亚非那次花了192元买了半炕古玉,最后他发现那个教师手里把玩着一个手镯,便要过来看了看说,给你200元钱,连这个镯子一起给我吧。那个教师高兴地说,行啊,不过事先说好了,买了可不准反悔,这个镯子就是一料器的,别说我没提醒你。   这个镯子的价值现在也是无法想象的,邹亚非说,你说玉的质地让人看着跟料器似的,这是多么稀有的东西啊。      生意人就不是一个好的收藏家      邹亚非真正收藏与大量购买古玉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北京周边有两个比较大的文物集散地,一个是香河,一个是雄县,最早能买卖陶瓷与玉器的就是这两个地方。后来改革开放政府承认的地方在象来街,之后又改在东便门的白桥,很多北京的收藏家都去那收东西。“那时候经常能碰到怪里怪气的玉”,邹亚非说,之所以说怪里怪气,是因为刚开始真不认识,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都是买完之后甚至过了很长时间才了解所买来的玉是怎么回事的。那时候大陆没有关于玉的书,港澳台的人比较懂玉,后来是看了托朋友从台湾买的一些书才了解了玉,玉的种类可谓繁多,经常能碰到不认识的玉器。   “但我敢下手,比较敢买玉,为什么这么说呢,我85年在东琉璃厂开了个店,那时候还叫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