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瓷骨子里中国味道
陶瓷骨子里中国味道
陶瓷曾是中国人专享的生活器物。它融合了火的热烈、水的清雅和土的敦厚,是自然之灵的结合。它坚硬却又不像金属冷漠,纯净却又不像玉器稀有……是中国式的中庸在物质化生活上的完美演绎。
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种创造能像陶瓷这样代表“中国”;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哪种创造像陶瓷这样走遍“世界”。穿越时间和空间,历史的碎片中积淀的是陶瓷所意蕴着的文化。
中华陶瓷之流变
王之之
历朝历代,陶瓷史上产生了数不清的名窑、名瓷和名匠。他们流派不同,工艺、风格各异。但也正是这种流派上的不断分化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多个制瓷业全盛的局面,推动着陶瓷艺术和工艺的不断进步……
踏上时空的轨道,寻访陶瓷流变的旅程从心灵出发。我们带着对陶瓷和它背后文化的虔诚,听见泥胎在制瓷匠人手中摩挲成型的声音,看见旺旺的窑火中泥胎成瓷的神奇变化。官窑、青花、珐琅彩……陶瓷的流变和中国的历史一起被清晰的结构。
五大名瓷的风流
如今,“五大名瓷”已是一个消弥在时空里的历史概念。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在现实的空间里已难觅踪迹,我们只有借助有限的史料去想象它们曾有的风流。
在宋代,以钧、汝、官、哥、定等“五大名瓷”为代表的众多制瓷流派推动陶瓷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盛局面。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宋代制瓷窑场的工作流程:匠人们从窑场固定的取土地取来泥土,根据要制作的器物“图纸”制成泥胎,晾干后上釉,然后在祭拜过神灵之后,将泥胎在特定的时刻入窑烧制,窑内温度和开窑时间都被有经验的老匠人严格控制。开窑后,合格的瓷器被留下,稍有瑕疵或成色过于一般的瓷品都被就地打碎、掩埋。
这样的流程在各窑场被严格地执行,任一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受到责罚。在这样严格的程序和质量控制体系下,五大名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钧瓷的“蚯蚓走泥纹”、汝窑的“蟹爪纹”、官窑的“紫口铁足”、定窑的白釉瓷、哥窑的灰青釉瓷都成为传世的特色工艺。
可令人遗憾的是,宋代之后,五大名瓷却命运多舛。艺术的、工艺的成就大多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曾在宋代被列为皇家御用,不准民间私藏的钧瓷,到了明代被贪财的万历皇帝以“避讳”为由中止了生产,直到清代才得以恢复。汝窑、定窑也毁于战火,至今,全世界的汝窑传世作品不到70件,而官窑和哥窑的窑址至今仍众所纷纭,传世作品也极为罕见。官窑甚至连瓷器碎片都寻觅不见,以至于有人对它的存在都产生了怀疑。
景德镇的创造
寻走陶瓷的轨迹,景德镇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所在。在这里,那些普通的,被我们踩在脚下的的泥土成就了太多的陶瓷精品,也为这里赢得了“瓷都”的美誉。
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由来已久。宋代景德元年(1004)年,皇帝下诏命令此地烧制御瓷,专供皇家,每款瓷器底部都署“景德年制”的年号。或许那位景德皇帝想不到,正是他的诏令开创了景德镇大规模制瓷的时代。
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景德镇的制瓷以官窑为主,规模有限。元代初年,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朝廷从全国各地抽调优秀制瓷工匠汇集景德镇,专门组织朝廷和官府用瓷的生产。景德镇的制瓷业得以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吸取各家之长。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的角色也开始从一个“总结者”、“吸收者”向“创造者”转化。明代,景德镇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加入红、绿、黄、紫等彩,开创了著名的成化“斗彩”工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了“五彩”瓷器。景德镇瓷器也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独特风格。一位到过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形容这里制瓷的壮观场面“白天浓烟遮蔽了云彩,晚上窑火映红了夜空”。而那些烧制好的瓷器,将被带到世界上各个文明地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队和领受了中国皇帝皇命的船队满载着景德镇的瓷器,载着发财的梦想和宣示皇恩的使命,从广州、泉州等地的码头出发,驶向欧洲、阿拉伯,甚至东非。但在景德镇几百年的制瓷史上,这里烧造的最精美、品质最高贵的瓷器,却只会运往一个地方――北京的紫禁城。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珐琅彩瓷”。这种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精华的独特瓷器一直被清朝皇家垄断,甚至瓷窑都设在紫禁城内的养心殿。到了清朝中后期,当皇家准备将珐琅彩瓷的窑场迁出紫禁城时,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景德镇。
如今的景德镇还记得这些吗?
青花的传奇
有时,寻走陶瓷路的旅程也要回归印象,去我们的印象中捕捉那最亮的闪光点。毫无疑问,青花就是这样的一个亮点。
在中国文人的印象里,清丽、雅致的青花瓷就像一位恬静的大家小姐,浓妆淡抹,素雅秀丽,自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而在西方人看来,青花瓷的幽幽蓝釉里又透着浓重的,来自东方的神秘,令人感到美不可言。东西方相异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趣味在青花瓷器上实现了统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