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一问”带来精彩
“问一问”带来精彩
《听听那冷雨》的确是一篇美文,奇异句、精彩句比比皆是。不过,陌生化的语言也强烈地冲击甚至颠覆着学生的散文阅读习惯,疑难句成了课文学习的拦路虎。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纷纷叫苦:“老师,这篇文章到底想说什么啊?”“老师,这篇文章哪个段落都很难!”
怎么办?在课前的教案中,我仅仅安排了半节课鉴赏语句,而且准备自己给学生分析。我老老实实地跟学生讲了自己的教学预设,请学生提出调整意见。考虑到学生可能有所顾忌,我坦诚地对他们说:“言者无罪,谁说得好,我们就听谁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讲起来。有的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是上成朗诵课吧。”但这样可能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朗诵恰切的前提是理解到位,“懂”的问题没有解决,“读”就是白扯。有人提议给大家一节课的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课后各自写一篇文学评论,但这样比??费时,周三周四又是数理化作业超多的两天。这个提议“曲高和寡”。最后,15班的语文科代表叶一舟――这个蜚声温州中学的钢琴王子――优雅地站了起来:“还是自由答问好!同学们今天先自己花点时间查资料,明天的语文课上自由答问;如果学生实在说不好,老师您再出马。时间嘛,可得充裕点,说不定要整整一节课呢!”大家纷纷点头。想必人人都希望气氛热烈点,同学们还出台了一些激励措施呢!比如班级常规积分加分,不过,如奖海苔等小零食似乎更加实在,也更有诱惑力。
大家还商量了具体的规矩。有同学问大家:“我是不是既可以选择发问也可以选择答问呢?”李博马上接话:“你真“牛”啊,那摆出的架势不是‘有问题,来找我!’吗?”的确,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选择前者。大家都允许提问的同学指定班级的任何一名学生回答。不过,很快又有人加上一条温馨提醒:“同学们请注意一点,不能刚刚提出问题就叫人回答。”有道理,这是为了防止没点到的学生“作壁上观”,只看别人的“好戏”。商量妥当,大家各自准备。
第二天的语文课如约到来。谁会第一个提问呢?这是一个问题。半分钟过去了,一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站起来提问,甚至没有要发问的意思。我有些疑惑,但我要静静地等待。终于,将近两分钟流逝殆尽的那一刻,在大家的注视下,性格腼腆的的戚依伦同学站了起来。他的语调十分从容,慢慢地报出了句子:“70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全体静静地倾听。接着,他提出了问题:“70年代的台北怎么‘不需要这些’?为什么说‘默片’?”全体紧张地思考,这紧张出于自己将要被同学提问的忐忑,更出于将要展示思维成果的兴奋,兼有期待之中的受到同学信任、被求助的自豪。李梦晨同学被提到了!她的脸上荡漾着自信的微笑,早已成竹在胸:“这是一句反话!台湾的现代化扫荡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古屋、古树、虫鸟,也就丢弃了联结传统文化的密码,都市文明破坏了古典的文化意趣,让人们的心灵荒芜。作者明说‘不需要’,其实他的心声是‘很需要’,反话透露了他的痛心。” 教室中爆出一阵喝彩声。喧响未落,夏燮挺同学作了“不速之客”,抢着回答:“‘默片’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听不到这些属于大自然的、有古典美的声音。这和‘瓦的声音竟成了绝响’异曲同工。”回答完毕,我问戚依伦同学:“你满意吗?如果满意,请你送给他一个礼物。” 戚依伦同学很“滑头”,以惠而不费的掌声送出礼物。
并不是所有的答问都能如此顺利。侯君临报出的句子是:“十年前,他曾在一场催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个句子报出,教室里一片阒寂,这真是一个难句!再报出问题:“‘他’说的是谁呢?是不是国破家亡的蒋捷?‘湿漓漓的灵魂’和‘喊谁’说的又是什么?”这当然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回答的同学也遇到了“断电”的尴尬,我就请他继续寻求援助。他找了郑若谷同学。郑若谷是高一辩论大赛的最佳辩手,他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口若悬河――“这篇文章有几处融入了作者的经历。通过‘于今在岛上回味’等上下句,可知‘他’指的是余光中,我恰恰查过资料,余光中写这篇文章的十年前幼子夭折,那时候也是风雨大作。”若谷同学讲得真好啊,新的角度引出柳暗花明的新境。“至于下一句,”他根本没有收住的意思,“说的是夭折的幼子的灵魂呼唤着‘我’,表现余光中对死去的亲人的追思。”马上有毛金添皿起立:“余光中写过‘我在诗文中之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听听那冷雨》中间‘湿漓漓的灵魂’应该跟这个内容有关,它指的是故乡、大陆、传统文化,用它给自己招魂。”问者侯君临恍然大悟,马上补充:“给包括自己在内的游子招魂:魂兮归来!”
并不是所有的答问都给余光中唱赞歌,有的发言十分尖锐乃至尖刻。金炜众报出了这一句:“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