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羌绣 云朵上绽放五彩奇葩
羌绣的色彩鲜艳,精美绝伦,不但显示了羌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更表达了羌族人民崇尚美的愿望。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羌绣浓缩了历史的精华,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绣中之精品,已渐被人们认同为与湘绣、苏绣齐名的绣中工艺品,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西出成都平原300公里,有一个云朵缭绕的圣地,在那延绵数千公里的巍巍大山中,两个古老的民族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文明。那里有神秘的藏羌文化,她缔造出华丽的藏羌文化走廊,孕育出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瑰宝。
在那里,有一群勤劳美丽的女人,她们身披五彩云霞,用手中精致的银针和五彩的丝线,将那山、那水、那人、那花草鸟兽......那纯美圣洁的地方,绣成了一朵朵在云朵上绽放的奇葩,而这最原生态的创作艺术,就是闻名遐迩的羌绣。
藏羌绣苑 美在这里荟萃
4月5日,记者???行走进位于映秀镇的“汶川藏羌绣”馆,一位身着艳丽羌族服饰的年轻女孩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端坐于大厅中央,凝神专注于将手中那根穿引着五彩丝线的绣花针穿梭在桃红的织锦上。那恬淡自若的姿态,宛如一幅绝美的“静女闺绣图”。
织锦上,一朵朵黄白相间的菊花娇艳欲滴、栩栩如生。“你别看就这么几片叶子和花朵,都用了好几种针法呢。这花蕊,用的是空针绣,一根根直竖起来,看上去才更逼真。”听闻记者到来,女孩这才抬起头来介绍道,一双美丽大眼睛里透着清澈。
女孩名叫舒艳,今年21岁,地道的羌族姑娘。在成都上完大学后,因为喜爱羌绣,她回到了家乡映秀,“我们羌族儿女,个个从小就接触羌绣,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灾后重建要拯救民族文化,我正好回来作贡献。”舒艳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回答着记者们的提问,“我手中的这幅绣品名为《菊花》,属于丝线绣,绣好后能卖1000多块钱。”比起传统的在麻布上的毛线绣,丝线绣更显美观大方。
“羌绣很受年轻人的喜欢,我们有好多女孩子都从外地回到家乡学习羌绣,传承和发扬这种民族文化。”舒艳的言语中不时透露出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环顾这个名为“汶川藏羌绣”的小店,六七十平米的空间布置得十分雅致,各种透着古朴艺术气息的绣品或挂于墙上或展示在橱窗内,它们大多数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家居用品:壁画、服饰、帽子、鞋子、靠垫、钱包甚至还有非常时尚的鼠标垫、钥匙链等。民俗传统与时尚元素完美结合,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实用性。
店的主人名叫杨华珍,是一位藏族女士。今年55岁的她是四川省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会员,阿坝州羌族刺绣协会副会长。
杨华珍自幼随母亲学习织绣技艺,并挖掘、整理、复制出世代家传盘金绣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技艺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杨华珍除了对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的技艺进行了整理外,同时将盘金绣、扎绣等技艺进行发扬,充分运用于藏族唐卡画的绣制,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橱窗里一幅菩萨图案的唐卡,金光闪闪,工艺细腻复杂,全部由金丝绣成。“这就是盘金绣,绣图的丝线都是银匠拉的。此外,我还借用了汉族的三角针法和乱针绣技法,将阿坝地区的九寨美丽山水,草原、山寨的人文风情表现得更立体生动,你看这幅画,是不是很有油画的效果?”杨华珍自信地向记者介绍道。
深厚的羌民族文化底蕴和广泛的运用空间,使羌绣具备了融入现代人生活领域的必要条件,羌文化也借此载体得到发扬和传承。“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正是中国32万羌族儿女的聚居区,古羌文化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帮扶羌绣成为拯救羌文化的关键。
“5?12”汶川大地震后,杨华珍自筹资金组织灾区妇女进行生产自救,使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技艺和羌绣等优秀非遗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弘扬。目前她的绣品店已经开了三家,2009年5月12日,在成都文殊坊成立“藏羌绣苑”,2011年9月,在映秀镇建立“汶川藏羌绣”,另外在香港还有一间分店。精湛的技艺,让她的绣品不仅远销香港、台湾等地区,甚至还销往新加坡等国家。她的公司不仅解决了50余名农村妇女的就业,还帮助培训了上千妇女学习藏羌刺绣。
“地震使妇女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她们凭借手中的羌绣技艺,一个月也能挣一千到两千元钱,比务农强多了。”杨华珍感叹道。
一针一线 汇聚创意的智慧
在游人如织、繁华喧嚣的成都宽窄巷子,有着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佳苑,它便是坐落于宽巷子24号的羌绣?藏绣?蜀绣创意体验馆――锦华馆。
这里环境清幽雅致,各式的羌绣产品富有创意地摆设陈列在游客们的眼前。有眼力的人一眼便可以看出,眼前的羊绒围巾、家纺、灯饰、提包、服饰甚至桌椅皆不是俗品,不但绣工精细而且还融入一流的创意设计。
“这里的东西将古朴的羌绣与时尚元素相融合,美观大方且全都是精品。”游客张女士拿起一个挑花刺绣的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