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的政治思想PPT课件

* 儒家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生活在周文化丰厚的鲁国,深受周礼的熏陶,从内心深处认同了缘自原始社会的文化传统。但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乱世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到处碰壁。孔子低下的社会地位,艰难困苦的人生阅历,使他成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子“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学校,招收学生,以教育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为己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人教育的人,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他有3,000学生,其中72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人才。 一、“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 (A)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B)小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各安其分的礼治社会。 (1)符合道义的社会应该是有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一秩序的社会。 (2)有道的社会应该是品行良好的社会 (3)有道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 二、仁礼学说和和德治主张 (A)、仁者爱人,为仁由己。爱是人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人的自由本性,是人的本质。儒家的形而上根基,不是康德的理性,不是海德格尔的“畏”“烦”的情绪,而是奠基于感情的爱心之上。现象即本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是人的本质。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回)   (B)忠恕,为仁之方,是实现仁的具体方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比,可为仁之方。”(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回)这一条款,被西方的道德学家成为道德的黄金律。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欲望,都有饮食男女,都想维持生命,都想拥有财产和自由,都愿意趋利避害。心同此心,理同此理。   《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C)孝悌 仁之本。孝道是人禽之别。这是基于血缘的爱。 (D)仁之目:敬诚信义智勇 孔子的德治主张:君主民本 (A)尊君尊王大一统:圣君贤王是管理主体,管理体制是君主集权制。“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政治的本质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道德行为。为政以德:比如北辰,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C)克己复礼:管理者要限制自己的欲望,符合宗法社会的基本规范的礼制秩序。 (D)举贤才:选拔有品德的人才是德治的关键: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E)富庶教:在物质文明基础上建设精神文明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目标。教化民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政策?) (F)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正义原则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政治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情。 (G)反对暴政,主张仁政:反对苛捐杂税。克政猛于虎。 (H)天下主义,夷夏之别:文化共同体礼治秩序,超越狭隘种族主义。 孔子的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但面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退而求其次,以周公文王的小康“礼治”社会为近期理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结合变化的时代,有所损益,进行了国家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基于仁义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政治主张,即仁礼结合、德主刑辅的德治思想。 “仁义道德”在功能上就是一个与人合理相处的尺度把握问题,这最终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消极意义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不排斥和损害他人的利益;在积极意义上,要帮助他人非物质利益和物质利益的实现,“仁者,人也;从人,从二”,就是“推己及人”“爱人如己”,“己欲仁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排斥别人的正当利益,更不能敌视别人的生存利益。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371-289)或(385-304)绉人。孟子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之后,幼年丧父,家境贫穷。孔子-曾参-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自称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以孔子的思想传人自居。 百家争鸣的对儒家的冲击,以及儒家在现实环境中的边缘化趋向,在某种意义上是儒学走向了历史的低谷。如何重振儒学?这是孟子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孟子对儒学的振兴,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发挥和深化儒家的基本观点,使儒学逐渐趋于完备和定型。这是在孟子那里,儒学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容,进一步展示了深沉的理论力量。使之在百家争鸣中保持了某种理论上的优势。   其次,与正面的理论建树相辅相成,是通过论战,排斥儒家以外的各种学说和观点。孟子在战国时期有好辩之名。所谓的好辩,就是一种学术思想上的争论。纵观孟子的一生,他几乎与当时各派展开过不同形式的论战。 (一)内圣说:尽心知性知天养气成圣 (1)“性善论”。人有四端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修养功夫. 养心:节情寡欲,苦心劳体,返回人的良知良能;养气:志于道义,养阳刚正气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